1.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2.汽车行业未来的 发展

3.汽车安全座椅产品利润前景如何?

4.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5.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2012年汽车零部件市场_2012年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

说到桑塔纳这款车型,相信部分用户都是非常熟悉,或者是有着一定的情感,修长的车身以及扁长的头灯,让不少人对于这样的造型印象都非常深刻。掐指一算,桑塔纳这款车型在国内已经有着近40年的历史,销量更是最早突破百万辆的车型。不过,在近几年来桑塔纳的成绩可以说是大不如前了。

最近,在网上就流传了几张关于新一代桑塔纳的车型照片,这意味着很久没有进行换代的桑塔纳将发生重大改变,那么借此机会,我们就来看看新一代车型会是如何的,在国内的这几十年里又经历了什么。

看到这张,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这是一张拍摄于1983年的照片,当时第一台组装桑塔纳终于顺利下线。

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汽车选择了与既愿意出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大众汽车公司进行合作,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两条选型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要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

考虑到各种条件后,大众想到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有上市的一款车型:Passat B2,这款车型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而在引进到中国之后,被命名为了桑塔纳。

没错,我们当时第一款桑塔纳就是源自于第二代的帕萨特。在确定了品牌、车型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生产。不过,当时的上海汽车没有技术也没有设备,更别说零部件的生产线了,后来大众提出的方案就是先CKD一批轿车,而当时的中方欣然接受。这也就有了第一辆国内组装的桑塔纳。

何为CKD?全称是:Completely Knock Down,是指以全散件形式直接进口整车零部件到国内组装。

由于当时用的是CKD组装形式,所以在车身方面与国外版本并没有差别,在车身尺寸方面,长宽高分别为4546/1690/1427mm,轴距为2548mm,用1.6L直列4缸8气门化油器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7马力,最大扭矩为128牛米,变速器用4挡手动变速器。

不过在后来,上海大众又推出排量更大、动力更强的1.8L车型,最大功率为95马力,变速箱也从原有的4速换成了5档手动变速箱。在当时要买一辆桑塔纳可不便宜,售价要高达20万多元。

在当时的配置上,你就不要想着有真皮座椅、ABS、EBD、安全气囊、遥控钥匙这些配置的出现了,但是前麦弗逊独立悬挂和后拖曳臂半独立悬挂,让该车有着非常扎实的底盘,再凭借着优异的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赢得了当时消费者的青睐。

到了1992年1月,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同年4月,桑塔纳旅行版正式上市,这也是首次让国内人接触到了旅行车这一新事物。同样的,旅行版车型是基于德国的Passat?B2 Variant打造而来,除了车尾与普通桑塔纳不同之外,其他与普通桑塔纳没什么两样,动力上搭载的是1.8L发动机和4速手动变速箱。

当时这款桑塔纳旅行车追根溯源就是当时德国的Passat?B2 Variant,除了车尾与普通桑塔纳不同之外,其他与普通桑塔纳没什么两样,动力上同样搭载的是1.8L发动机和4速手动变速箱。

你以为这样一款车型得生命周期就很短?这你就错了,这款普通版桑塔纳从1985一直生产到2012年,生产周期产达27年,就算是不太受欢迎的桑塔纳旅行版也一直生产到了2009年。

即使到了2007年仍然以这个造型在销售,只是换装了齿轮齿条的转向系统、更宽的轮胎、点烟器、节能型空调等等一堆“豪华”配置,不过售价只要7万出头就可以拥有了。

当然,桑塔纳还不仅是一款造型,在1992年开始,在基于普通版车型的基础上,上海大众和德国大众联合开发桑塔纳2000的工程正式启动,并于1995年正式下线。

这次的开发,主要重新设计了底盘轴距,比普通桑塔纳在B柱后增长了108mm,同时还加大车身离地间隙和加大了后座的空间,在尺寸上长宽高达到了4680/1700/1423mm,轴距为2656mm,动力依然为1.8L搭配5速手动的组合。

至于配置方面,该车配备了真皮座椅、车内中控锁、电动车窗等,在那时代这些已经算是比较豪华的配置了,相比比普通桑塔纳有了很大的提升。以至于这款“豪华版桑塔纳”自一上市以来,就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同时上海大众累计生产桑塔纳轿车50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桑塔纳2000推出之后的8年里,上海大众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了“时代超人”、“自由沸点”、“俊杰”、“时代骄子”、“时代阳光”等系列改进车型。

截止至2003年,桑塔纳在中国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台,但是桑塔纳更新的脚部依然没有停止,接下来上演的就将是桑塔纳3000的表演时间。2004年1月31日桑塔纳2000系列车型停产之后,在2004年2月1日,桑塔纳2000的继任者桑塔纳3000正式上市

其实桑塔纳3000的整个设计都是在2000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只是在车头、车身、车尾处都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车头部分主要就是一体式的大灯、中网变得更加宽大和厚实,看上去更加沉稳。此外,该车相比桑塔纳2000车长再次加长了100毫米。

相比桑塔纳2000,该车在内饰设计虽然没有变化,但由于做工有所提升整体更具豪华感。此外,后排座椅还增加了中央扶手,并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杯托,以及配备了衣帽架。

动力上前期款车型提供1.8L发动机,在2006年时推出了109马力的2.0L发动机。可惜,好景不长,桑塔纳3000生产到2007年就宣布再见了。

随之而来的是2008年推出了3000的继任车型:桑塔纳志俊,该车整体与桑塔纳3000一样,桑塔纳志俊外观上的改变依然是在车灯、前保险杠、进气格栅、车身饰条等地方,而内饰上主要则是配色风格做了改变,看上去并没有太过出色的地方。

在动力上用1.8L和2.0L两款发动机,也就是跟桑塔纳3000上的一模一样。不过,在2010年时,为了享受国家的购置税补贴政策,推出了1.6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5马力,最大扭矩为155牛米。

从几次更新换代来看,志俊可以说是变化最小的一台了,不过虽然车型老旧,但是推出之后每个月的销量依然可以达到万台左右,这对于一款生产了4年没做改变的车型来说,真的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再好的车型也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在2012年的时候大众发布了基于Polo平台打造的新一代桑塔纳,该车相较于以前的车型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整体在外观和内饰上看起来都更加时尚年轻。

虽然如此,但是当时在车型市场上已经多了不少对手车型,对于桑塔纳来说其实已经造成了不少的压力。不过,大众似乎并没有感到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长达7年时间里,大众并没有对桑塔纳进行换代,一直都是以小改款的形式存在。

现在再看,桑塔纳的销量其实已经比以往差了不少,甚至大众家已经有不少车型更换了全新的设计,但桑塔纳仍然维持现状,更别说那些不断更新换代的对手车型了。

要说最大的改变,就是车型的动力从以前的1.4L和1.6L,升级成现在更出色的1.5L发动机,其余则没有进行过多改变。

幸好,就如我前面所说的,大众前不久曝光了最新一代的桑塔纳渲染图,从上来看,该车在外观上完全改变了之前保守传统老气的风格,用了更加年轻动感化的设计语言,可以说是有着颠覆式的变化。

内饰方面,该车同样一改之前单调廉价的设计,在科技感和时尚气息的营造上花了不少功夫。中控布局依旧是以简约时尚为主,但是软性搪塑材料的包裹有着不错的质感,镀铬饰条对于时尚气息也有提升。

此外,平底式方向盘、悬浮式液晶中控屏、液晶仪表等时下流行的配置均有配备,多少呈现出了高级感,这样的表现在同级车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

而车身侧面上,整体的造型营造出了轿跑的既视感,上翘的小鸭尾、双边镀铬尾排以及最新的尾灯,都非常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为该车增添了不少运动感。

至于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4483/1706/1484mm,轴距为2600mm,相比现款车型,车长和高度都有加长,轴距与现款保持一致,但相比朗逸、宝来等主流车型还有一定的差距。

至于动力,新一代桑塔纳预计将会搭载一台全新的1.4T涡轮增压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5马力,匹配的是6挡手动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进一步满足了家用代步的需求。

整体来说,创造了百万销量的王者车型,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即使现在多年没有换代,但还是受到不少用户的认可。如今,全新一代桑塔纳车型即将来临,新车将会有着非常大幅度的改变,变化之大甚至是在以往车型上所看不到的,那么新款车型又会不会创造历史呢?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

佛吉亚拥有全球第一的排放控制技术,全球每四辆汽车中就有一辆配备佛吉亚的排放控制系统。2012年,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系统全球销售额达32亿欧元,中国市场份额达25%。

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系统的业务覆盖全球所有汽车市场,同时为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企业提供全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可满足从Tata Nano到BMW M3的各类车型需要。

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系统于1992年进入中国,是佛吉亚集团最早进入中国的事业部。自首家工厂于1994年在武汉投产以来,截至2012年,佛吉亚排放控 制技术系统在中国已拥有11家工厂和3100名员工。客户包括在中国的众多国际整车品牌和本土品牌,如奥迪、大众、福特、通用、现代、标致雪铁龙、宝马、沃尔沃、日产、马自达、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奇瑞、吉利、江铃等 。

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系统未来2年内还将在中国再建3家工厂。 佛吉亚拥有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技术,座椅机构件业务居全球第一,整椅居全球第三。2012年,佛吉亚汽车座椅系统全球销售额达49亿欧元。

佛吉亚汽车座椅系统为整车制造厂商提供包括气垫、高度调节器、滑轨、调角器、座盆骨架、靠背骨架、舒适模块、泡沫、面套、头枕等在内的全套汽车座椅产品。

自2002年首家骨架工厂在长春开始投产以来,佛吉亚汽车座椅系统在中国拥有12家工厂和3200名员工。 佛吉亚是全球第一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截至2012年,在全球23个国家拥有90家工厂、8个研发中心以及30900名员工,是全球建厂最多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

佛吉亚汽车内饰系统为整车制造厂商提供包括仪表板、中控台、驾驶室、门板、车门模块、声学模块在内的全套汽车内饰产品。

佛吉亚汽车内饰系统的首家中国工厂于2005年在长春投产,在中国共有11家工厂和1300名员工。 佛吉亚是全球第二、欧洲第一的汽车外饰系统供应商。截至2012年,在全球9个国家拥有32家工厂、9个研发中心和7300名员工。2012年全球销售额为16亿欧元。

佛吉亚汽车外饰系统为整车制造厂商提供包括保险杠、前端模块、前支撑架、引擎冷却系统、外饰配件等在内的汽车外饰产品,覆盖各级别车型。 佛吉亚汽车外饰系统于2011年进入中国,在长春建有1家工厂,拥有400名员工。

1992年 佛吉亚进入中国市场,与湖北通达股份有限公司筹划建立合资工厂 1994年 佛吉亚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工厂武汉佛吉亚通达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成立,向神龙公司提供汽车排放控制技术产品 2002年 佛吉亚首家座椅合资工厂长春佛吉亚旭阳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投产,向一汽大众(大众和奥迪) 提供前排座椅产品 2003年 佛吉亚全兴(武汉)汽车座椅有限公司(合资企业)在武汉成立,主要向神龙公司提供整椅产品 2004年 佛吉亚首家全资座椅公司及研发中心佛吉亚(无锡)座椅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向神龙公司提供整椅产品 2005年 佛吉亚首家内饰工厂佛吉亚(长春)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投产,开始向一汽大众(大众和奥迪)提供内饰产品 2005年8月 佛吉亚(上海)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在上海安亭成立,主要向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东风标致及东风雪铁龙提供座椅产品 2005年8月 佛吉亚(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和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主要负责座椅、内饰系统及尾气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2005年10月 佛吉亚(长春)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成立,主要为神龙公司提供内饰产品 2006年3月 佛吉亚(长春)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成立,主要为长安福特提供内饰和座椅产品 2007年7月 佛吉亚(武汉)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东风日产及郑州日产提供座椅产品 2007年8月 佛吉亚(南京)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长安福特、上海大众及奇瑞提供内饰产品 2008年12月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2011年 佛吉亚开始在长春生产汽车外饰系统,服务于一汽大众集团旗下奥迪品牌

佛吉亚将新建7家排放控制技术系统与内饰系统工厂 2012年 佛吉亚与长春旭阳工业集团联合吉林大学共同投资成立长春佛吉亚旭阳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中心;与长城汽车达成合作关系 2013年 上海 --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国佛吉亚集团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合资企业,建立两个新工厂,为中国市场提供内饰系统,包括仪表板、门板等部件。 长安福自达“2011年度优秀供应商”

东风标致雪铁龙“2011年最佳供应商和战略供应商”

一汽大众“2011年最佳质量供应商”

东风日产“2011年区域质量奖”

通用中国“2012 QSB 最佳实践奖”

上海通用“2012 QSB 突出改进奖”

一汽大众“最佳质量奖”

神龙汽车“总裁特别奖”

汽车行业未来的 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进程当中,当前我国汽车核心零配件仍处于进口依赖的阶段。

中国汽车零部件本土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2021-2022年,我国多家上市大型汽车零配件相关厂商持续看好并深化布局汽车零配件市场,代表性企业包括均胜零配件、拓普集团、中国长城、安洁科技、奥特佳、华工科技、保隆科技、得润零配件、银轮股份、北斗星通、拓普集团等。

中国汽车零部件需求有待恢复

根据OICA统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球和中国的汽车产量均呈波动态势,在2019年以前全球和中国汽车产量走势基本相同,但在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较大下滑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产量维持与2019年差距较小的水平。2021-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所回升。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701.1万辆。由此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整车配套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再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维修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0-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均高于9%,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存在较大汽车维修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

结合上述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具体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安全座椅产品利润前景如何?

必须的。看看市场和国家相关政策,这个行业非常好。

①国内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乘用车市场仍将继续扩大 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国家也将继续出台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加之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汽车需求增加,预计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零部件行业调查研究报告》对 2012 年至 2015 年中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进行的预测,预计到 2015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 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 亿辆. 2014 年 1-3 月汽车产量为 589.17 万辆,同比增幅达到 9.16%,其中乘用车增幅达到 9.48%,增速高于商用车.

②我国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逐渐涌现,汽车生产核心技术和新技术逐渐为国内企业所掌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已经具备了向汽车制造国转变的基础.为了实现转变的目标,我国必须首先形成多家规模化、集团化企业,兼并重组势在必行,自主品牌必将成为未来大力扶持的对象.随着近期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支持政策的陆续颁布,未来行业的发展重点着重体现在加强自主品牌企业技术开发力度;鼓励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未来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可望逐步扩大,技术实力也会迅速提升,中国的汽车市场将逐步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利润和发展前景应该都还可以,汽车座椅是汽车零部件最二贵的部件,利润可想而知,而现在我国汽车拥有量在不断增加,汽车座椅市场需求肯定很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汽车座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千家家汽车座椅生产商,江苏、浙江以及广东是我国汽车座椅生产中心。在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带动先,2009-2012年,汽车座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09年,市场销售额(包括配件供应商)在250亿元左右。到2010年,市场规模约为370亿元。到2012年,市场销售规模在450亿元左右。2014年,我国汽车座椅的市场份额在490亿元左右。

而作为汽车座椅需求量第一大国,国内汽车座椅市场却被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据了解,目前我国乘用车座椅市场主要由以江森、李尔、佛吉亚、英提尔、提爱斯等几家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掌控,仅美国江森一家公司,就在我国建立了10多家汽车座椅和车内产品合资企业,占据全国市场近30%的份额。

从汽车座椅生产技术方面看,高端汽车座椅的设计与检测有一套非常严密的流程,座椅构造看似简单,但其与整车的配套技术,以及对调角器、滑轨等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要求比较高。因为座椅的系统设计与制造具有相当难度,所以座椅总成的行业进入壁垒比较高,被世界各大整车企业认可的乘用车座椅系统集成企业,只有江森、李尔、佛吉亚、英提尔等几家。

而我国汽车座椅自主品牌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座椅框架多用钢制结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异常激烈。另外,我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也亟待调整。概括而言,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存在三种配套关系模式:即欧美模式、日韩模式和中国模式。在欧美模式中,零部件跨国公司数量多,综合实力雄厚,虽然具有较强独立性,但和整车公司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日韩模式中,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独立性,和单一的整车公司保持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两种模式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零部件和整车企业之间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所谓的中国模式中,整车和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不稳定,双方常常处于博弈状态,尚未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零部件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前瞻认为,本土品牌想要突围汽车座椅市场,

一是要提高生产技术是关键,

二是要处理好与整车的关系,

三是抢占竞争较小、成长较快的儿童座椅市场。

汽车安全座椅是2001年进入我国市场,此前在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量不到10万台,使用率更不到0.1%。2011年后才有所好转,特别是在2012年7月份《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标准的颁布之后,儿童安全座椅销量快速提升。2012年中国儿童安全座椅国内外总销量约为1000万个,其中95%是外销产品,国内销量仅占5%,约为50万个。因此,儿童座椅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尽早开发和切入市场占得先机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摘 要 汽车产业是个高度关联的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汽车零部件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低和产品档次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汽车强国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行业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根据地区实际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扶持产业园的发展,通过引进发动机制造商或其他部件生产商,建设相对集中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落实和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龙头企业;建议地方市出台优惠政策,设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汽车 零配件 市场

一、汽车零部件概要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其中包括以下六项:动力传动装置、发动机零部件、悬架制动装置、电器电子装置、车身零部件、照明仪表装置以及附件。其与汽车整车制造业、汽车轮胎、汽车玻璃以及汽车蓄电池等制造行业相关联。

汽车零部件行业分别由发动机零配件、底盘零件、仪表电器件、车身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进入飞跃式的增长期。从2001年的16.32亿美元到2011年的521.93亿美元,11年间,出口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汽车零部件集聚地带,即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

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增长约22.52%,高于整车销售的增长率,实现销售额178.91亿元,工业总产值19885.43亿元,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反映行业该年产销规模有所扩张。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至652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有望达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需求将达到255亿元,产值可望超过3.5万亿元。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车轮、轮胎、玻璃、制动系统领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竞争的锤炼,研发能力、产品品质、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业也从过去主攻售后市场、贴牌代工进入到跨国车企的全球配套购系统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2012年初,宁波华翔宣布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GmbH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 IndustrieplastGmbH资产和业务;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汽车门锁制造企业——凯毅德公司100%股权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重组行为让我国汽车零部件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玻璃、轮胎、车轮及挂车零部件这些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的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的日趋激烈,这类产品利润率很低。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电子仪表和变速器总成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小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积累资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