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基地简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清苑_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

据介绍,今年苏州外向型经济再创佳绩,吸引的大项目明显增多。上半年,苏州市新批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含千万美元)三百五十三家,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五,合同外资四十点二四亿美元,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四十三家,合同外资五点八九亿美元。其中超亿美元的项目十一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项目落户苏州,进入此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已经增加到了八十八家。目前,日本三井、美国美孚、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韩国大宇、香港的怡和等八十八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苏州举办了约二百二十个项目,合同外资七十多亿美元,占苏州近年合同引进外资总额的一成左右。(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纷纷看好长江三角洲,把它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而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凭借其园林苏州、文化苏州、创业苏州、活力苏州、开放苏州等数十张烫金名片更是倍受青睐。

据悉,截止目前,苏州市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就有六千余家,以世界五百强为龙头,苏州迅速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出口加工基地。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生产基地。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基地简介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区委、区驻地北干街道。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杭甬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2008年,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67.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1.08万吨,两项排名均列全国第8位,航班架次为11.8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4%;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名”、“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首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淋浴房之乡、中国卫浴配件基地、中国花边之都等称号。2008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67元,增长15.16%,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11907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分别增长13.6%和17.3%(原口径)。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8年农业总产值6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粮食种植面积50240公顷,总产量27.26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91.40万头;200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5486吨。蔬菜种植面积29658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655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8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工业销售产值352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49.32亿元,增长13.1%,销售产值3169.82亿元,增长13.5%。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9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85.37亿元,比去年下降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18.48亿元,下降18.1%;工业劳动生产率137718元/人,比上年提高8251元/人。

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强化。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24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2家、市级63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新增国家火炬项目21个、省级以上创新基金项目6个;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14.1%。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3家,其中国家级42家、省级85家。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76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0.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产销超10亿元企业41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85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526家。新增3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5家。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8家民企入围全国民企500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9家企业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区级以上名牌产品累计达184只,其中国家级22只、省级65只、市级54只,钱潮QC万向节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市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累计达196只,其中国家级40只、省级74只、市级82只。

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57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5.0%。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45.45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38.99万平方米。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六年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2008年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0681人,比上年增加7181人,高、中、初职称人员构成为1:6.3:17.0;2008年全年申请专利2472件、授权专利1136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2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1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8家,其中国家级42家。2007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大润发超市、时代超市、乐购超市、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知名商家落户萧山,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720家。200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3.50亿元,增长19.3%。其中批零贸易业185.17亿元,增长19.43%;住宿餐饮业17.亿元,增长17.91%。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中国纺织购博览城、钢材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市场运展顺利。2008年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4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4个;生产资料市场36个。新增星级市场1个,累计达41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7个、二星级19个。2008年全年市场成交额551亿元,增长14.1%,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26个。

旅游业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

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200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40.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4.60亿元;旅行社接待26.67万人次,营业收入2.28亿元;旅游景点接待627.39万人次,营业收入1.54亿元;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7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70万人次,营业收入10.48亿元。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53377万美元,增长19.7%,其中进口280472万美元,出口总额672905万美元,分别增长13.6%和22.4%,实现贸易顺差392433万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77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73家,分别比上年增加25家和12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累计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3171家,外贸公司408家,境外公司9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44.7%;纺织品出口额增长16.5%;服装出口额增长15.3%;家具出口额增长30.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3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124.4%。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2004年度获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2005年度为第二位。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2008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6家,总投资15.48亿美元。当年合同利用外资9.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国际创业中心已有注册企业34家,总投资7489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19项,协议引进内资95.31亿元,实际引进内资43.54亿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282.05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6514万吨,全社会客运总量550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4.6%。2008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34亿元。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87.15万户,增长14.6%;移动电话120万部,增长6.2%。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72.30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20.77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8.7万户,分别增长25.8%和28.1%。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39.9公里,总面积545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1372公里,增长62.6%;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区农村变压线路5444公里,增长6.8%;变压器容量累计达959.34万千伏安,增长7.1%。

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99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499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005辆,公交客运量11000万人次。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9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4464.29万吨,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711.65万吨。全社会用电量129.11亿千瓦时,增长1.14%,其中居民生活用电7.60亿千瓦时,增长12.93%。全区家庭液化气用户率为100%。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6.83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废水、二氧化硫、COD、烟尘排放达标率等不断提高;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65天;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4.51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标率大幅提高,顺利通过省环保部门验收;投资1.9亿元的萧山垃圾焚烧电厂完成第一、二台机组建设并投入运行,日处理垃圾能力达800吨;将东片印染染化行业“811”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之首,重点对47家印染染化企业进行14项内容整治。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8年全年投工261.23万工,完成土石方382.88万立方米;建设堤防总长度189.10千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9.62万亩,有效灌溉继续保持10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相继被评为全国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年底全区82所小学在校生10536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45所初中在校生50401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2488人,4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3559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3 %;萧山电大在校生8103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0534人;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对农村小学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发放教育资助券546万元,资助学生4357名;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镇1个、达标镇4个,创建国家级重点职高1所,并有2所高中通过了省重点中学的复查。2008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2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2个。

萧山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43个**放映机构全年放映**3367场,观众30万人次。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新馆、萧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810家,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915张,比上年增长5.8%;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00人,其中医生2100人;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5个。广泛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2008年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48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2.31万余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11.40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51.8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37.77万人、36.33万人和35.9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5%,发放率为100%。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240元。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32万元、物价补贴1550余万元、老年人生活补助金4701万元。开展慈善救助和帮困结对,提高退役军人家属优待金,重点优抚对象保障也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增长16.8%,恩格尔系数0.35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增长10.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增长14.4%,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增加0.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增加1.39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556.39亿元,增长36.4%,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46278元。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93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92平方米

2002年9月:日产汽车及东风签订全面战略性合作伙伴协议,汽车城开始动工建设。2003年7月:日产和东风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 广东省正式批复设立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简称花都汽车城) , 并纳入全省工业发展总体布局;花都汽车城作为广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广州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板块。

广州市花都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汽车第一”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汽车产业为花都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2003年,广东省正式决定设立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2005年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荣获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广州花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称号;广东省批准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为“广东省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7年,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称号。2010年正在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基地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规模较大、产业结构相对完整和产业成长速度较快的产业集群,被广东省认定为广东省唯一一家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基地。

2010年,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1034亿元,同比增长30.1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65.55%。其中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34.56%。基地创税113.95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9亿元,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23%。东风日产整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7.38万辆和66.1万辆,同比增长28.85%和27.37%。

投资50亿元的日产全球最先进的花都第二工厂于2010年5月8日奠基,新增产能24万辆,预计今年11月试产,2012年投产后基地整车产能将超过60万辆。

到2011年第一季,汽车产业基地落户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16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与到基地的投资建设中。

基地始终将环保节能作为发展目标之一,2009年11月,广东汪洋带队广东省发改委与“日产”签署推进电动汽车示范项目谅解备忘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联手日产与广州市就共同发展电动汽车事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将于2011年在国内市场推出日产电动轿车。去年年底产业基地获得了首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称号。

花都区和产业基地根据园区发展现状,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在坚持产业集展战略的同时制订了汽车产业基地“倍增”发展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园区将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培养一大批汽车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层次使用型人才,并借助东风日产世界级的汽车研发中心和省级汽车工程研发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基地还将突出城市化经营理念,逐步完善商贸圈、文体圈、教育区、人居组团、服务和市政组团等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配套最完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