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工厂安全事故_汽车厂事故案例
1.新汽车出事故,造成某些零部件变形,应该更换还是维修?
2.新买的汽车后保险杠撞了,想去4S店。但是有朋友说不让我换新的,让我修。请问是原车保险杠和原厂的区别
3.高田公司为什么破产?
去4S店或汽修厂维修,怎么判断原厂还是副厂配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需要汽车来实现。 汽车确实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可以带动人的范围也更大了。
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低,很多普通家庭负担着,但汽车毕竟是大耐用品,不像手机一样随时可以换。 “买车很难养车”。 虽然发生事故或故障后需要修理,可能小修理不需要更换零件,但毕竟车辆是消耗品,所有零件都有寿命,正常使用也会产生损耗,届时需要更换很多零件。
汽车售后服务问题:汽车零部件的工厂零部件和副工厂零部件,普通人应该如何区分?
关于车辆零部件的更换,经常会出现选择工厂零部件还是副工厂零部件的问题。 这些零部件在工厂零部件和副工厂零部件的价格差异很大,工厂零部件比副工厂零部件贵很多,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副工厂零部件,但是副工厂零部件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存在安全问题。
那么,如何区分工厂零件和副工厂零件呢? 我们知道分为工厂零部件、副工厂零部件、拆解零部件三大类。
工厂是汽车从工厂出厂的原零件,这很容易理解。 修理、更换工厂零部件时,一般工厂零部件的外包装上有工厂汽车品牌的名称和标志。 另外还有产品编号和二维码编号、工厂发货日期、厂家、厂家的具体地址等。
副工厂品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个是没有进入汽车主工厂的供给资格,但是是正规的零部件供应商,是曾经拥有供应商资格的品牌商,这被称为正工厂品。 不仅没有工厂标志,其余也和工厂差不多,都是流通路径上的不同。 二是以工厂零件为基础开模的仿制品,是这样的大厂生产的,质量也有保证,价格上比工厂零件便宜很多。 三是一些小厂家甚至小作坊用名牌产品去了山寨三大产品开模。 可以说这完全是的。
另一种是拆车,正如拆车的名字,从原车上直接拆下更换的备件,其中有正的拆车品和翻新品。 只要没有任何问题,或者是没有轻微磨损等小缺陷的拆解品,实际上与原包装品相同即可。 例如,有人购买新车后,必须自己改造包围、轮毂、保护板等,从这些原车上卸下的,是非常好的拆解品,质量差的,可能是肇事车辆和报废车辆的破损品修复后重新投入市场的翻新品。更换汽车零部件时,一般是去4S店或外面的汽车修理店。 一般来说,4S店不会接触零件。 4S店都是购买的工厂的零件。 如果不想遇到货,去修理的时候选择4S店是没错的。 当然,也有可能遇到拆卸汽车的零部件。 一般来说,4S拆车的话会问车主。 4S毕竟是正规渠道,产品来源还是非常有保障的。
新汽车出事故,造成某些零部件变形,应该更换还是维修?
中规车是为适合中国油品、道路、气候等情况打造的车型。这个定义本身不带任何歧视,但消费者逐渐对它产生了反感心理,不是因为外国月亮比较圆,要怪就怪有些车企老是针对安全去有意无意的打折。
此话非空穴来风,近几年中规车被安全测试机构抓包,不少表现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大家会很头疼,为什么合资品牌中规车频频安全减配,这事又得谁负责呢?
安全减配,有明面上的和暗地里
减配的形式有两种:安全配置类减配、车身结构结构或用料减配。也可以说,前者是明面上的减配,后者则通常在暗地里进行。
谈到第一种,豪华车最绕不开。今年年初,特斯拉Model?3自动驾驶硬件HW3.0版本被减配为性能降低21倍的HW2.5版本,可是引起了不小轰动,特斯拉则对此事打起了太极,说是供应链跟不上的原因。
严格来说,自动驾驶硬件不属于狭义的“安全配置”定义,但它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
如果说特斯拉是还没站稳脚跟,不敢得罪消费者,那BBA显然更肆无忌惮。比如奥迪A6L,对比美版,中规版的自适应远光变成了选装配置,也未能全系标配Quattro四驱系统。
宝马3系在海外市场有配置前排膝部安全气囊,但国产后全系没有。当然你可以说它对安全减配,但厂家往往则会有一套看似没有毛病的说辞,那就是降本。
豪华品牌没起到好头,非豪华品牌也好不到哪去。比如现代途胜,相对于美版,中规版前/后排侧气囊、前/后排头部气帘、ESP、胎压监测等,都未出现在低配车型上。汉兰达也同样如此,相比美版,中规版全系未配备并线和车道保持系统,主动刹车系统也只能在高配车型上才能看见。
至于第二种,因为是看不见的地方,没专业检测手段很难抓包,可以说是各品牌都爱这么干,比如奔驰GLA,前后门合计四根防撞杆均用的均是抗拉强度<1500MPa热成型钢,而国产版本则前后门各有一根减配为抗拉强度<1000MPa的高强度钢。
再比如思域B柱,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B柱材料降级,但看看中保研的测试结果(B柱被撞断裂),并对比中保研对标的IIHS测试结果(获得最高的Top?Safety?Pick+成绩),想必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
总之,不管哪一种减配都很难被消费者被接受。不仅是因为绝大部分的安全配置/结构在后期很难加装,而是减配的地方涉及到了安全性,这就那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为什么会倾向于安全减配?谁来负责?
我想大家也都发现了,现在国内的情况是,一边频频出现安全减配被抓包的新闻,一边又是投诉无门。所以要问这事得谁负责,企业和相关机构都逃不开。看问题还得看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这些。
成本原因不用多说了。一台车少100块的成本感觉不出什么,但如果按十万百万销量计算,那可相当可观。
就这部分,可以和大家聊聊平时很少听到的“潜规则”。笔者曾被问到到这样的问题——“汽车后期降价这么大的幅度,厂家还赚什么钱?”
个中缘由,肯定与后期制造合格率和效率提升有关,为了走量牺牲点利润也能理解。不过除了这种,还有零部件国产化或使用替代件的原因,当然能保证质量还能勉强接受,但如果降低了标准就很糟糕。
特斯拉Model?3换芯片这件事,虽然官方理由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零部件供应不上,但真实原因谁知道呢,毕竟没有提前告知客户,这点就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可以拿建筑行业来对比。建筑行业的现行法则中,有大量的国标、行标、地标、团标等,企标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以说是最弱的。但汽车行业就不一样了,虽然国标也在建立,但基本上还是以企标为大,换言之,企业说了算,一家一个制度。
自然发展好处是受迫于市场竞争,各家理论会努力做得更好。但鱼龙混杂,如果没有效的验证监管机制,就好比遇到没有监考老师的摸底考试,你以为大家会很自觉,但总会发现考试的错题重合度会增加,一些同学的考试成绩会虚高。
当然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不行的,中汽研C-NCAP一直被诟病为五星批发部,虽然2018版标准出来后有所好转,但利益牵扯已经盘根错节,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中汽研C-IASI寄予厚望的原因。
即便是沃尔沃,其实他们现在也很少主动去推「安全」的概念,而是主打「北欧豪华」。当然你可能会说沃尔沃的安全已经深入人心,没必要花钱投广告。那我们说说其他豪华品牌,还有哪家是因为「安全」作为核心卖点而进入第一第二梯队的,恐怕也没有吧?
国内车型何时能得到平等待遇?
说实话,笔者还是比较悲观的。因为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指望通过行业层面的推动还很难。消费者又因为困难重重的维权罗生门,只能通过网络压迫得到应有的权利。
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完善有力的行业机制,提升对企业的约束力才行。
就拿现在大家很关注的汽车自燃问题,汽车上要做内饰材料阻燃测试。汽车内饰材料种类繁多,特别是纤维纺织与皮革、塑料、橡胶和复合材料这些,都属于易燃或可燃材料。在车辆发生火灾时,这些材料的燃烧会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
实验证明,经过阻燃处理的产品可以使火场逃生的时间延长至原来的10倍(通常是由2分钟延长至20分钟),同时又为消防员及时赶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现行的GB?8410-2006国标中,只有对水平燃烧的要求,但没有像欧美国家还针对氧指数、烟密度、烟气毒性、垂直燃烧进行了要求。氧指数、烟密度、烟气毒性的测试是从是否易燃、燃烧后是否会产生人体伤害等角度考量,这些参数与安全息息相关。
阻燃测试不是说要求材料不能燃烧,而是要控制它的燃烧速度。
至于垂直燃烧,实际上很大比例的内饰是垂直布置的,燃烧过程快,水平燃烧无法体现真实燃烧过程。
当然《GB?32086-2015》是明确了特定种类汽车内饰材料垂直燃烧特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这里提到的特定种类汽车是指运载超过22名乘客的M3类汽车内饰用窗帘、遮阳帘和/或其他内部悬挂材料,不适用于有站立乘客的城市客车,更和我们的乘用车不搭边了。
AL频道小结
因为汽车安全事故的复杂性,其实不仅是国内,全世界范围内,汽车安全都不是推动购车选择的强卖点。国外因为市场管理机制很完善,约束力强,这些问题不容易暴露。
但来到国内,不得不承认商人本质上都是逐利的,所以不少中规车存在减配的问题自然也就解释的通了。所以,遇到在安全性上不减配的中规车,确确实实算是良心车企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买的汽车后保险杠撞了,想去4S店。但是有朋友说不让我换新的,让我修。请问是原车保险杠和原厂的区别
汽车出了撞击事故,大部分情况下,车身表面覆盖件都会发生变形或者直接损坏,如果是损坏了,比如保险杠撕裂了,那肯定是要更换的。而有的情况只是发生了变形,并且这个变形不大不小,这样维修方法就会有两个选择,整形或者更换。大家都知道,更换了后就不是原车件了,质量肯定比不上原车件好,不更换只整形喷漆,车主又担心强度和耐用度问题,所以在维修方法的选择上很纠结。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什么情况下要更换?什么情况下只维修就可以。
所有能单独更换的配件,大多数情况下更换要比维修好,不能单独更换的配件,是否需要更换要看变形的程度以及是否能修复,最好不要轻易更换。什么是能单独更换的配件?与车身不是一个整体,是安装在车身上的,都是能单独更换的配件。事故更换频率最高的有,前后保险杠,前翼子板,车门,发动机舱盖,水箱等等。
相反,与车身是一个整体的,就是不能单独更换的配件,要更换就得换整个车身,显然是不能更换的。维修方法是切割和焊接,这个地方变形严重,把这个变形严重的地方切下来,再从新的车身相同部位切下一块,焊接的事故车上。事故损坏比较多的有,后翼子板,下门槛、B柱,上门框。这些地方变形了,如果需要更换,就是用把变形的地方切割下来,再从新的车身上切割相同的地方焊接上。这个被切割的新的车身并不是一个整体车身,而是一整个车身侧面,从前往后很长也很大,包含了上述说的所有地方,需要哪里切哪里。
从维修方法中我们能看出,切割焊接的方法是伤车的,焊接后与原车已经不是一个整体结构,车身强度一定是下降的。所以这几个地方受伤,如果变形轻微,哪怕是对方的责任,对方出钱,尽量也不要更换,整形喷漆就可以。如果变形面积比较大,深度比较深,或者从技术层面说已经不可修复了,那一定是要更换的。因为变形太大,就算整形,因金属受到了一次大的弯折,这里的强度也是下降的,可能比不上换。
高田公司为什么破产?
没区别,原车和原厂是一个供应商的同样产品。
注意点:
1、副厂的和原车有色差,这点要注意。里面都有标识的。注意看标识。
2、原厂韧性很好,不易弯,碎,你可以拿你的现车杠对比就知道,副厂一掰就烂。
3、保险杠没有真之分,只有质量好坏之分。做工精细是可以肉眼看出来的。
扩展资料:
汽车配件选购技巧:
1、看包装 原厂配件包装一般比较规范,统一标准规格,印字字迹清晰正规,而冒产品包装印刷比较粗劣,往往能很容易地从包装上找出破绽;
2、看颜色 某些原厂配件表面指定某种颜色,若遇其他颜色,则为冒伪劣零配件;
3、看外表 原厂配件外表印字或铸字及标记清晰正规,而冒产品外观粗糙;
4、看油漆 不法商人将废旧配件经简单加工,如拆、装、拼、凑、刷漆等处理,再冒充合格品出售,非法获取高额利润;
5、看质地 原厂配件的材料是按设计要求用合格材料,冒产品多是用廉价低劣材料代用;
6、看工艺 低劣产品外观有时虽然不错,但由于制作工艺差,容易出现裂纹、砂孔、夹渣、毛刺或碰伤;
7、看“储存” 汽车配件如果出现干裂、氧化、变色镜或老化等问题,可能是在存放当中环境差、储存时间长、材料本身差等原因造成的;
8、看“接合” 如果发生离合器片铆钉松脱、刹车皮管脱胶、电器零件接头脱焊、纸质滤芯接缝处脱开等现象,则不能使用;
9、看标识 部分正规的零部件上标有某些记号,比如时齿轮记号、活塞顶部标记等装配标记,用来保证机件正确安装,没有的不能购买;
10、看缺漏 正规的总成部件必须齐全完好,才能保证顺利装车和正常运行。一些总成件上的个别小零件漏装,一般是“水货”,这些给装车造成困难。往往因个别小配件短缺,造成整个总成部件报废;
11、看防护层 为了便于保管,防止零件磕碰,零件出厂之前都有防护层。例如衬套、大小轴瓦、活塞、气门等一般都用石蜡保护,以免其表面损坏,这些重要的配件,表面若无防护层,多为“水货”;
12、看证件 一些重要部件,特别是总成类,比如化油器、分电器、发电机等,出厂时一般带有说明书、合格证,以指导用户安装、使用和维护,若无这些多为冒伪劣产品;
13、看规格 选购汽车配件时,要查明主要技术参数,特殊技术要符合使用要求。有的冒伪劣产品外观与真货相差无几,但装上去了就是不太合适,要么大点或小点,使用起来总是不太满意,并留下事故隐患。
14、第三方出具的检测报告,不但能证明真伪,还能显示其质量优劣。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汽车配件
高田公司创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和其他非汽车类安全和电子产品。据了解,高田公司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接近5万人。
2011年9月以后,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已经在日本国内发生14起异常破裂,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致人伤亡。2015年5月,高田公司安全气囊的异常破裂造成了6例死亡案件,100多人受伤,此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一方面,高田公司在积极地进行召回,但是,另一方面,安全气囊破裂致人伤亡的也在不断增加。终于,一纸诉状将高田公司送上了法庭。由于隐瞒数百万个安全气囊有缺陷的问题,高田公司受到了刑事欺诈罪的指控。
今年2月,高田公司在联邦法院上正式认罪。在认罪答辩中,高田公司方面承认其故意隐瞒“生产的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会爆炸,爆炸时滚烫的金属碎片会进入司机的脸部。”这个事实。据美国司法部称,在过去的10多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
丑闻在那一刻暂时消停了下来,殊不知,真正的大危机已经到来。在审判结束之后,就有人预测“这次的和解方案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坠落。虽然高田公司的认罪答辩会让此次丑闻有所消停,但是高田公司仍然在消费者和美国各州层面面临着法律诉讼,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再次担负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高田公司上游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有130多家,其上上游企业又有600多家,且这些供货商多为作坊式中小企业。宣告破产后,意味着这些企业向高田提供的零部件费用可能无法收回,对整个供应链都将造成重大损失。
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由于产品召回,高田申请破产的决定不可避免。必须密切关注与高田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流动性状况,并要求向受高田破产影响的中小企业提供100%保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