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技术平台_汽车零部件多产业链业务协同云服务平台

中国汽车零部件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进程当中,当前我国汽车核心零配件仍处于进口依赖的阶段。

中国汽车零部件本土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2021-2022年,我国多家上市大型汽车零配件相关厂商持续看好并深化布局汽车零配件市场,代表性企业包括均胜零配件、拓普集团、中国长城、安洁科技、奥特佳、华工科技、保隆科技、得润零配件、银轮股份、北斗星通、拓普集团等。

中国汽车零部件需求有待恢复

根据OICA统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球和中国的汽车产量均呈波动态势,在2019年以前全球和中国汽车产量走势基本相同,但在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较大下滑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产量维持与2019年差距较小的水平。2021-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所回升。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701.1万辆。由此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整车配套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再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维修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0-201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均高于9%,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速。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存在较大汽车维修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

结合上述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具体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性化的进化,都是智能座舱发展道路的一部分,而其中的引领者,一定是在行业领先的智能座舱相关零部件供应商——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即将投入市场的延锋XiM21智能座舱。

延锋,这家企业可能消费者并不熟悉,但它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之一,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排行榜中排名第15。汽车内外饰、座舱电子、被动安全等,延锋均有涉及,而智能座舱就是延锋多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XiM21,这是延锋向市场展示自身在智能座舱领域产品能力的技术平台,而且能在未来五年内直接投入市场,其中某些技术甚至一年内就能够落地在量产车上。它既可以为整车厂提供一体化的打包方案,同时每项技术拆解又能根据整车厂需要进行定制。

作为智能座舱领域重要的参与者,延锋在XiM21上所展示的能够落地量产的技术,事实上代表了五年内智能座舱的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包含哪些要素?

在当下,一个完整的智能座舱应当包含四个部分:感官体验、功能实现、输入、输出。针对延锋XiM21,我们来逐一说明。

感官体验,就是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的部分,在延锋看来,他们希望在智能座舱中表达高科技、现代、高级的主题,以引领下一个五年的内饰设计时代。这也是一个从造型设计、材质选取、光线布置等多方面体系化考虑的过程。

在XiM21中,共有5个显示屏,并且可以通过前排滑动、后排升降等进行灵活设置。线条延伸的造型设计、多种不同反射率的表面材质组合,配合色彩与氛围灯的烘托,在对比与统一中传达出更加精巧的构思。多个屏幕带来的高科技感会显得冰冷,而诸如实木、皮质、织物等亲肤材质又会显得温暖,这种独特的设计语言所营造出的感官特性,就是延锋在XiM21希望表达的体验。

智能座舱的功能需求,目前主要集中在行车参数、驾驶信息、导航、信息、通讯等几个方面。当下的汽车或多或少都会涉及这些,但是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座舱要能更智能、更主动、更定制地贴合用户驾驶习惯。也就是说,智能座舱,将成为汽车智慧的大脑,并与用户“心灵相通”。

比如,XiM21上车内环境的控制,就可以根据天气状况、空气状况、驾驶员状态、乘客人数等进行实时温度调节及空气质量管理;车内的座椅姿态、屏幕显示、氛围灯效果、可调节香氛、音响,都可以根据不同乘员形成“记忆”;比如,物联网背景下所有的O2O服务、智能家居、多设备互联、支付、信息服务及影音,都可以根据乘员和用车场景,把握用户需要,推其所需、推其所想。

智能座舱在主动贴近用户层面的进步,是汽车与手机下一个入口级争夺中能否打破手机all?in?one趋势的关键。

而在输入与输出方面,或者说人机交互的控制与显示方面,XiM21同样进行了很多创新。

输入方式上,XiM21上实体按键被大幅度简化,需要保留的按键则与材质融为一体,成为“表面按键”,配合声、光、震动实现物理反馈。而更多的输入则交由语音、手势、面部等方式,并根据乘员状态联动车内其它功能实现个性化服务。

输出方式则主要交由屏幕显示。从XiM21上,我们不难看出智能座舱显示的趋势是大屏化、多屏化、柔性化。大屏化自然不必多说,多屏化则体现在最合适的位置、最合适的时间显示最合适的信息,柔性化则是不同屏幕可以调整位置以实现最大的灵活性。比如XiM21上前排屏幕可以向副驾座滑动,将副仪表板也能利用长滑轨由多排座椅共享,这种根据需求的可定制空间解决方案,同样是智能座舱的一大趋势。

所有这些要素集合起来的智能座舱,给用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体验。无论是更智慧,还是更人性化,给用户的都是一种更有情感的体验、一个生活空间的延伸,这是智能座舱区分现有汽车产品的一个关键标准。

智能座舱如何影响汽车产业链?

一个领域的需求与发展,往往是由这个领域中最领头的参与者发起,进而向下普及。今天已经有很多高端车型,开始部分实现智能座舱的概念,BBA的车型已经是智能座舱的雏形,本土的荣威、吉利、传祺等品牌也在车型上积极探索应用,这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如果高端市场能够落地,那么接下来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去细化功能、降低成本,进而向大众市场普及。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由整车厂把控、层级式、线型的汽车产业链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智能座舱应用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频率高,这对产业信息传递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进步,也让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益成为可能,用户也愿意接受高频次、低单价的服务付费形式。更重要的是,跨领域协作的必要性,让开放平台成为大趋势。

对于延锋这样的Tier?1供应商来说,这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技术进步与产业分工,会不同程度影响原有的产业链,对于整车厂与传统Tier?1供应商也是如此。

延锋以前的优势在于硬件,而在智能座舱的研发过程中,同样会做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事情,比如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XiM21就是延锋给整车厂提供的Demo,去告诉整车厂硬件如何发挥优势,软件如何与硬件结合创造更多场景,这事实上是很多人口中的Tier?0.5,即供应商代表整车厂负责智能座舱开发,这也是延锋的一个方向。

但对于更多整车厂而言,在XiM21上能够看到延锋集成式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根据这个“菜单”单独选择某个方案,或是重新定制组合。此时,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关系,在智能化时代逐渐演变为共生的关系,合作模式上也从链状结构发展为更加高效的网状结构。

写在最后

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竞争中一个重要领域。延锋所展示的XiM21,代表了一个炫酷、快速、易用、主动、类人、可定制、不断成长的智能座舱成果展示,而由此产生的功能拓展,更让出行生活中的畅想有机会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

在消费需求和用车体验认知正在被重塑的大背景下,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竞争的重要领域,已经不再是概念阶段,而是已经真正进入分食市场蛋糕的竞争阶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