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2.理想2022年交卷:亏20.3亿元,2023年就是抢市场

3.普华永道: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呈增长态势

4.产销链条集体遇冷,零部件巨头迎新一轮裁员潮

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排行榜_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排行榜前十名

国内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品牌:

1、上汽集团

据悉,上汽集团4月生产汽车15.82万辆,同比增长- 62.0%,环比增长- 62.3%。1-4月累计产量1427500辆,同比增长-11.8%;4月销量16.66万辆,同比增长- 60.3%,环比增长- 62.4%。1-4月累计销量138.71万辆,同比增长- 11.2%。受上海及周边地区疫情影响,集团整体产销下滑幅度大于行业水平。

2、东风公司

据东风汽车发布的4月销售快报显示,4月销售汽车31.48万辆,同比增长6.6%。1-4月,汽车销售113.66万辆,同比增长49.5%。

3、中国一汽

2022年,中国一汽全年销售整车410万辆,同比增长17.1%;同比增长8.9%;市场份额15%;研发基金投资强度超过3%,自主品牌力争达到3.5%和8%左右。受疫情影响,今年1-4月,一汽生产经营受到严重挑战。目前,为了减少疫情的影响,一汽正在努力、积极,重点奋战30天,力争上半年打赢。

4、长安汽车

受诸多因素影响,作为国产自主品牌的老大,长安汽车受到的冲击是比较严重的。今年1月长安汽车销量277000,今年2月长安汽车销量138000,今年3月长安汽车销量236000,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5、广汽集团

5月6日,广汽集团发布4月产销快报。与4月份位于疫情核心区的上汽和一汽不同,广汽集团最好的表现是在逆流中不能掉队。据悉,广汽集团1-4月生产汽车72.67万辆,同比增长8.12%,销售汽车73.25万辆,同比增长7.14%。同时,广汽集团也是前三大汽车集团中唯一实现累计同比增长的汽车集团。

6、北汽集团

目前,北汽集团4月的销量还未公布。但受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期间停产限产以及突发疫情导致原材料和零部件物流受限的影响,北汽集团一季度汽车销量36.9万辆,同比下降25.6%。

7、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4月乘用车销量72153辆,位居行业第二。今年1-4月累计销量398177辆,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吉利4月份首次位居中国汽车品牌出口销量第一。多年来,这个位置一直由上汽乘用车和奇瑞轮流坐庄。

8、比亚迪

不难发现,2022年初至今,比亚迪的表现非常出色。据官方数据显示,比亚迪4月销售乘用车105475辆,同比增长136.5%;其中,韩系4月销量13421辆,秦PIUS月销量20292辆,海豚4月热销12040辆。

9、长城汽车

众所周知,在自主汽车品牌领域,吉利、长城和长安的前三名一直保持不变,占据销量榜前三,而其中很多网友都是最看好长城汽车。然而在今年4月,长城汽车销售新车53777辆,比去年同期的91784辆下降41.4%;今年1-4月新车累计销量337277辆,同比下降21.7%。目前长城汽车已经跌出自主品牌销量前三。

10、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今年1-4月销售汽车284865辆,同比增长0.9%。其中,1-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68587辆,同比增长168.5%;出口汽车84993辆,同比增长12.6%,创下同期出口新纪录。

平均利润跌两倍,70年来最惨!零部件企业半年报释放四大信号

意味着在日本技术停滞不前,德国地缘政治及人员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又稳固了一块高端的制造业重地

汽车是除了房地产以外最大的产业拉动了产业的深度非常非常深如果中国司令了汽车制造业,那人均就靠这一个产业再增加5000美元差不多什么第一名日本,第二名德国,这么牛靠出口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来中国建厂,甚至还要出卖技术合资建厂,汽车这种大件,最大的销量永远来自本地产业链。?

不能到欧美日本土建厂建产业链,一切都是浮云。意味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有望。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是好事。

但是,在利益分配中,普通产业工人能从中获利多少?

大秦统一六国,老秦人就能自动过上幸福生活吗?

入观后,就能有大house和大牛排吗?

看看带领国产车崛起的比亚迪中秋给工人发的和给媒体人发的对比。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了。

在遥远的2010年,我国的GDP超过了日本。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对此不以为然。我听别人说,中

国是世界工厂,生产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出口到国外,做外贸的时不时有人发达了。那个时候,我

听到国产家电已经杀到国外去这个事情时,还觉得不可思议,电视,冰箱,空调这些东西不是日本

很牛逼吗?国货真的能跟日本货,德国货相提并论?

成长于90年代,对这些外国的产品会有一种思想钢印,可以说是一种刻板印象,让我怀疑世界的变化。

毕业那时候,别人对国产车的评价就是质量差,设计丑,便宜,只有穷人才会去买国产车。而

我对国产车的印象是:国产车?解放牌卡车么?你说轿车?轿车有国产的?

后来去了汽车相关行业工作后,慢慢地了解到国内的汽车产业链,总体来说,就是合资车为主,实

际上就是外资品牌进入国内,在国内现地生产汽车以及相关零部件,组装成汽车在国内销售,之所

以不是完全进口,是因为关税高,而且国内市场需要的汽车是10万左右的乘用车为主,即使到了

2012年那时候,我仍然还觉得汽车跟我没什么关系,我的家庭条件可买不起汽车。?

然而随着一年一年过去,我每年都回老家,发现老家越来越堵车,那些同学很多买房子都到了

新的市区,那里的路很宽,都是新的。刚开始建新区的时候,我去那边玩我还觉得莫名其妙,这路

修那么宽干嘛?后来我的想法变成:这路还需要再宽点,车太多了。

网上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苦逼,各种活不下去之类的,然而现实却是,不管是我在广州,还是在老

家,甚至跑到村里去,汽车越来越普遍了。

如果生活越来越困难的话,国内汽车不应该这么普遍,

而应该是自行车普遍。看着老家满大街的合资丰田,大众,有一种爷青结的感觉。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我对国内汽车市场的第二个刻板印象就是,国内的合资车是针对国内

市场的,国产汽车应该不会出口的,没那个技术,没那个实力,至于说在出口量上能够和德国或者

日本相提并论,我以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直到今年,看到这个信息仍然觉得很梦幻。

这应该就相

当于2010年的昨日重现。

从绝对数量上,中国汽车制造能力已经可以达到日本德国的规模了,尽管这里面新能源 的比例还

不算很大,但是增长势头非常地猛。今年1到8月,汽车出口181.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万

辆,也有18.7%了。虽然有疫情的原因在里面,但是,这个世界的变化,从来都是伴随着各种偶然的。

2010年那年,我觉得那是很普通的一年。今年也许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很普通的一年。如果要真正感

受变化,恐怕还得过几年再回头看看。这又是一次“爷青结”。

或许,未来普通产业工人能够跟着喝到的汤也没多少。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120万辆,说明这些年我国国产汽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国,开启了中国

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新纪元;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出口的汽车大部分是中低档的汽车,单价比较低,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汽车厂商有些也是外资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比如特斯拉等,但同时说明我们的增长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以后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产业将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一大引擎。

我觉着日本汽车产业走过的路,我们目前在走。

在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中国汽车产业不但成就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在孕育汽车制

造产业的繁荣和出口的快速增长。

今年5月份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产销恢复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7 月份,中国汽车企业

出口29万辆,环比增长16.5%,同比增长67%,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的汽车工业虽起步发展较晚,但经过多年努力,近年来成长飞快,国产自主品牌车也正在摆脱

低价、低质的帽子,走向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发展路线。不同于燃油车主要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中

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出口到一些发达国家且初具规模。

除了比亚迪成功开拓荷兰、日本、德国和瑞士

等发达国家以外,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们也已于近年陆续出海,有了积极进展。其中,

欧洲、东南亚市场成为这批中国企业的出海首选。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和

推动,特别是在一些省份和区域,以及在相关行业领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税费减免。

新能源汽车行

业在疫情后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这也是近段时期出口走强的重要因素。

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当前要继续把握全球电动化供应链优质标的机会。

未来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出口预计将会维持良好表现。

理想2022年交卷:亏20.3亿元,2023年就是抢市场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注定是魔幻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的压力下,整个汽车行业遭受重创。

汽车之家梳理了10家主流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半年报,其营收全线下跌,平均降幅达25%以上,净利润为负的企业占9家,平均下跌超200%。

用大陆集团CEO?Elmar?Degenhart在财报发布会上的话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汽车行业市场暴跌的情况。”

根据诸多零部件企业的预测,要恢复2019年疫情前全球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起码还需要3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唯有放下“过去”,押对“筹码”,方能“涅槃重生”。零部件企业也在财报中释放了各自的“救市”。

■放下“过去”:削弱传统内燃机业务

业绩暴跌下,“裁员”、“降薪”,甚至“转岗”自然是今年上半年听到的高频词汇。在现金流捉襟见肘的当下,百年零部件企业终究也逃不过这一劫,急需削减成本来“回血”。

埃孚从2019年年中以来,全球员工已减少5300人,其中包括自2020年年初以来减少的3800人。此外,在收购威伯科后,埃孚也面临着高额的债务,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0人,其中一半在德国。

大陆集团在疫情前就已进行“2019-2029年转型结构”,节省12亿美元(约合85.6亿元人民币)的成本。在未来十年内,大陆集团在全球预计将有多达2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其中在2023年底前约有1.5万个工作岗位被优化。

面临生存压力,零部件企业学会了放下“过去”。

近期,埃孚宣布未来将不再投资专门为内燃机车设计的变速器;大陆集团则在2019年就宣布全球4个生产基地的传统燃油业务相继停产或关闭工厂,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裁减。

据一份调研报告所示,车企在严苛的环保政策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下,对于传统业务逐渐‘失去兴趣’,并认为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裁员潮“远未结束”。

然而,这些举措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血问题,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下一步如何进行业务转型是每家零部件企业都要深思的问题。

■加大“筹码”:豪赌电气化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全球车市虽遭遇冰点,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依旧火热。在特斯拉的带动刺激下,全球车企正加速布局电动汽车市场。

柏林独立汽车分析师Matthias?Schmidt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2020年1-7月欧洲累计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已达到50万辆(纯电动汽车注册量26.9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注册量23.1万辆),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2020年全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将超过100万辆。

从主流零部件企业的财报动态中,可获悉电气化领域的订单已逐渐成为企业营收的增长点。

比如,舍弗勒的E-Mobility业务部在上半年赢得了两份向全球高端制造商供应电驱动系统的合同,总金额达11亿欧元(约合91亿元人民币);

博格华纳近期已为福特领界EV、爱驰U5和理想ONE三款车型提供高性能eDM电驱模块产品,其另一款“三合一”电驱动系统iDM,预计将于2021年底实现批量投放市场。博格华纳预计,至2023年,公司36%的收入将来自电动、混动产品。

埃孚更是宣布将开发重点放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灵活平台技术上。实际上,早在疫情未爆发之前,埃孚已开始调整组织架构和产能,其中包括将现有的乘用车传动技术和电驱动两个事业部组合而成新事业部(预计2021年1月1日成立),主要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电驱动解决方案。

在未来电气化赛道,佛吉亚甚至押宝燃料电池汽车,2020年下半年的目标是一如既往地在燃料电池系统及高压储氢罐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尽管疫情为汽车行业带来挫折,但长期趋势使得继续投资电动化技术成为必要。可以看到,国际零部件企业在电动化领域的筹码不减反增,汽车行业也正加速摆脱一个多世纪来对销售汽油动力汽车的依赖。

■收紧“筹码”:自动驾驶聚焦ADAS

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过最初的盲目与疯狂之后,如今正逐步回归理性。从国际主流零部件厂商的表态中,可发现他们将2020年下半年重心转向L2级驾驶系统(ADAS)市场,并且放缓或延迟L3的商业化时间点。佛吉亚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在新的后疫情环境下,减少自动化驾驶的相关投入是下半年趋势之一,企业将更聚焦在L2及L2+水平。”

“自动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发费用高昂,对硬软件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受限于当前还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未来5-10年内,行业内更多的还是推动ADAS的普及。”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安全事业群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霍斌曾对汽车之家做如上表述。

眼下,零部件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L3更像是一个中期的战略制高点,即便现在可以量产,短期需求量也极其有限。而ADAS市场正处于爆发增长周期,能否靠ADAS来赚钱并支撑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持续高昂研发投入,才是企业厚积而薄发的关键所在。

从上半年订单看,埃孚已在先进驾驶系统、相关的先进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领域都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订单。投资方面,随着ADAS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汽车雷达的数量将不断增长,对应雷达罩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近期,海拉与中国敏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雷达罩及发光标识,于2020年秋季开始运营。

大多数跨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都有收紧,但也有“逆行者”。

法雷奥独树一帜,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暴跌850%的同时却加大研发投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8.2%。据悉,截至目前,法雷奥已有超过60%的订单来自驾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创新产品。可见,转型虽然带来阵痛,但法雷奥已初见成效。

■年终目标:无法评估,但在华投资不变

对于未来市场走向,不少零部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佛吉亚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近6400万辆,同比下滑25%,有望在2022-2024年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8500万辆的生产水平。接下来的第三季度,大陆集团预测全球汽车产量将同比大幅下降10%至20%。

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中,大陆集团、安波福等企业皆无法给出2020财年目标预期。他们认为,由于疫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变数,目前仍难以评估疫情对生产、供应链和需求可能造成的进一步负面影响。

同时,埃孚首席执行官施艾德表示:“尽管欧洲目前正显示出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汽车出口量下降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欧洲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最艰难的市场区域。”

埃孚定,如果疫情在接下来几个月不再大规模爆发,预计2020年年末公司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将为正值,但净利润仍是负值。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无法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中国和亚洲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市场,该地区的业务正在强劲复苏。”施艾德表示。二季度,诸多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营收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在中国市场实现逆势增长。如安波福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长了14%,法雷奥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在第二季度实现了5%增长。

大陆、佛吉亚等零部件企业CEO在媒体访时承诺,中国投资不变。2020年5月,佛吉亚宣布建立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重庆研发总部,总投资达4.5亿元;6月,大陆集团电子空气悬架系统新工厂在常熟开工建设,预计在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运营。

由此可见,主流国际零部件企业仍将中国汽车市场看作是关键的战略型市场。

■写在最后:

如果将汽车行业比喻成海水,企业是鱼,鱼要生存就要感知水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海水澎湃汹涌,快鱼吃慢鱼正成为新的竞争法则,其中,特斯拉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面对危机,百年零部件企业更要始终充满敬畏,保持着饥渴和敏锐,业务该砍的得砍掉,不要让过去束缚自己,但勒紧裤腰带都得研发的绝不掉队,这样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大浪拍死在沙滩上。(文/汽车之家?彭斐)

普华永道: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呈增长态势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汽车市场已成诸侯混战之势,自主、合资、豪华和新势力品牌越过各自的封地,蚕食争抢着市场份额,燃油车和新能源市场的边界也越发模糊,竞争也是愈发激烈。再加上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特别对于新势力品牌来说,能够把亏损降到最低,就已经是胜利了,而理想汽车的2022年答卷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日前,理想汽车发布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营收176.5亿元,再度实现单季度盈利,净利润则达2.65亿元。由于四季度超预期营收表现,美股盘前理想汽车一度涨逾6%。不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新能源车市竞争,从去年全年财报数据看,理想汽车研发、销售等费用涨幅均同比超六成,净亏损增幅也扩大至20.3亿元,较2021年的3.2亿元扩大逾6倍。

营收大增,毛利率下滑

去年12月,理想的交付量超过2万,创理想汽车和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历史新高。出色的销量也体现在了财报数据上,理想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扭亏为盈,结束了理想此前连续三个季度的亏损趋势,当然这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们梦寐以求的。另外,452.9亿元的全年营收也创下理想营收的历史最高纪录。

不过出色的营收成绩背后,却是毛利率的下滑。在毛利率方面,理想汽车2022年汽车毛利率为19.1%,而2021年为20.6%。理想方面表示,车辆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库存准备和与2022年理想ONE车型相关的购承诺损失,部分抵消了理想L9系列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的更高的车辆利润率。

虽然相较自身略有下滑,不过这样的毛利率在新能源市场还是佼佼者般的存在了,比如蔚来2022年Q3单车毛利16.4%,小鹏2022年Q3单车毛利11.6%,而行业标杆特斯拉2022全年单车毛利是28.5%。

对于毛利率下滑,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表示,我们的毛利率是健康的,目前,大部分的销量来自于 L9、L8,这两款车型都在产量爬坡阶段。我们的供应链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产能爬坡,毛利率和降本情况下一季度才会公布。未来,考虑到每月材料交付的情况,我们 L 系列的产品整体的毛利率水平会在25%左右。

2021年,理想汽车仅有理想ONE一款车型,而在2022年内先后交付L9、L8两款车型,今年初又推出L7车型,连推三款新车无疑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金额。对此,理想汽车方面认为,理想汽车始终重视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坚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用以支撑企业长期自研技术发展。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强表示,年销超10万辆后,理想汽车欲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继续完善产品布局成为当务之急,这也让其研发等资金投入只增不减。

从全年来看,2022全年研发费用为67.8亿元,全年费用占比15.0%,较2021年研发投入费用翻倍,同比增长106.3%。而在成本管理方面,理想汽车还是一如既往地“抠门”。理想汽车2022年第四季度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16.3亿元,季度费用占比为9.2%,较2021年第四季度的11.3亿元增加44.8%,较2022年第三季度的15.1亿元增加8.1%。

在新品提速的同时,理想汽车也持续提升智能驾驶的研发速度。李想表示,理想汽车将导航驾驶能力拓展到城市场景,预计在今年四季度理想AD Max将开放城市NOA的早鸟用户内测。此外,理想汽车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软件2.0)构建完整的体系化能力。

崔东树认为,在高速公路驾驶逐步普及、城市驾驶加快落地情况下,市场竞争也从功能普及切换到交互和用户体验上,理想汽车“补课”智能化提升交付量最终走向盈利。

今年的任务就是抢市场

巨大的研发投入,带来了全新的产品矩阵与技术,这也让李想对理想汽车提出了新目标:2023年,理想汽车将挑战30万元到50万元价格区间全部豪华SUV市场20%的市场份额。

李想表示,2022年,理想汽车在30-50万SUV市场份额是9.5%,今年我们对于市场的预测大概会是在140万辆到150万辆之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市场份额翻倍。20-30万的市场对我们而言难度相对较大,我们需要有更强的规模效应以后,再进入到20-30万的价格区间。

李想此前在社交媒体表示:“没有L8 Air和L7 Air,2.5万辆/月交付保底,Air开始交付后,3万辆/月交付保底。”而在财报会后的电话会上,李想透露上述目标争取在今年第二季度达成。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目前理想L7的销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爬坡。而关于第一季度的销量指引,其预计会包括几千辆的L7在其中,更多的交付主要还是集中在L8和L9上。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L7 Air车型的订单,但是试驾车还没有进店,很多消费者要等到试驾之后才会下单。

据悉,理想汽车在今年1月的交付量为15141辆,在L7系及非空悬版本的Air开启交付后,L789 三台车的交付量稳定在2万辆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同时面对供应链问题,理想汽车表示,随着产业成熟度逐步提升和上下游供给情况逐步改善,对今年零部件供应保持信心,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供应战略感知与规划、风险管理及成本管理,以积极应对各自潜在的供应挑战与风险。

通过理想汽车2022年的财报来看,理想汽车凭借着20%的高毛利、爆款策略、高效的直营体系、极低的销管费用占比让理想财务上的盈利显得经典且顺理成章。

并且随着研发的不断投入,其带来的全新产品与技术在2023年也会进入收获期,其今年的交付量数据应该也会很好看。不过理想的这种“大单品”战略也有其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其产品线的单一,随着市场内卷,先发的理想势必会面对许多竞争对手的挑战,未来能否让消费者保持持续的新鲜感与品牌黏性将是比实现盈利更为重要的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扯扒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产销链条集体遇冷,零部件巨头迎新一轮裁员潮

易车讯 9月29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交易长期趋势向好,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已披露的并购投资总额累计超7707亿元人民币。2022年上半年相较2020年及2021年同期,总体呈增长态势。

纵观2022年上半年,在宏观形势趋于复杂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同样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伴随支持性与规划性政策逐渐落地、技术升级拉动产业价值攀升、市场需求尚具可观空间等利好因素,相较2021年同期并购交易规模增速迅猛。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完成254起境内外并购交易,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1793亿元人民币。

2022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大型交易数量较2021年同期有所回落,降至25宗。从交易平均额来看,中型交易平均额较上年同期降幅22%,在三笔超百亿的重大交易推动下,总体平均交易额相较上年度抬升。汽车行业相较去年同期并购交易频发,战略投资/收购阶段投资相较其他轮次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占有最大比重。

2022年汽车行业并购交易地区分布方面,广东、上海、江苏三地投资氛围最为浓厚,交易数量均在30宗以上,得益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厚积的整体产业优势、政策扶持以及人才、技术的集中度与先发性。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为迎接愈加未知的挑战,掌握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至关重要。二者是支撑汽车行业参与者在快速演变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增加韧性、应对不可预测因素能力的主要来源。创新突破作为关键词贯穿其中,将成为重要价值增长点,赢得资本市场青睐。”

从细分赛道来看,2022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领域的交易数量及金额均有显著增幅。汽车零部件领域电动化汽车部件、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等赛道风头强劲,吸金热度不减;整车制造领域受造车新势力强劲入局以及传统汽车厂商加速产业整合驱动,投资总量可观;汽车后市场领域受宏观环境影响交易增势放缓。

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热门赛道持续吸引各方投资者的关注。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153笔,交易金额837亿元人民币。2021年相较上一年度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显著增长,2022年上半年与2021年平均水平接近。2022年上半年,电动化汽车部件和自动驾驶依然博得资本青睐,投资金额分别为574亿元及919亿元人民币。

整车制造领域在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1笔,交易金额658亿元人民币。前十大交易中,新能源汽车势头强劲。传统燃油车厂商加速整合,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传统燃油车市场发展态势,产业间整合迸发规模优势,而规模效应在议价能力、战略调整的主动性等方面都为主机厂提供更多支撑,或将为其业务分拆布局新能源赛道提供更多可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百家争鸣,出现传统造车企业背书的新能源品牌、登上主流舞台的造车新势力和跨界加入战局的互联网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外,自动驾驶在商用场景的落地仍在继续,自动驾驶已经呈现出了较为清晰的商业化路线,即分场景逐步落地力求加大渗透率,其中重卡应用场景包括港口物流、矿内物流、园区物流等,此外市政环卫、Robotaxi等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也崭露头角。

汽车后市场领域并购交易节奏放缓,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达70笔,交易金额298亿元人民币。但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或创新相关衍生服务,以及“互联网+”等商业模式为其持续赋能,汽车后市场仍有较展空间。在政策引导、消费者心理转变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相关配套设施也迎来重大机遇,在充电市场持续发力的同时,换电业务兼具补能速度快,更易缓解“里程焦虑”等竞争优势,在技术升级的支持下脱颖而出。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交易服务主管合伙人路谷春表示:“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政策、技术、需求三方面共同驱动汽车行业持续释放增长潜力,吸引了各类投资者高度关注。展望未来,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还将继续在低碳转型、降本增效、技术升级等方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过去的2019年,是零部件巨头们的一个重要拐点。伴随着汽车产业全球范围内的集体遇冷,作为Tier?One的“巨无霸”们终于结束了一路高歌的伯利克里时代。

在全球零部件排行榜单上一度霸榜的大陆、博世以及埃孚们,也在去年下半年压缩支出,削减岗位,营收预警的消息更是屡见报端。在山雨欲来的危机感里,大家纷纷下调了中短期的业绩预期,试图在行业剧变的前夜里艰难转型。

肺炎横扫全球,这种焦虑再次被置于放大镜下。就在最近,大陆集团也接不住疫情的冲击,据德国媒体报道,该集团即将启动数亿欧元成本的节约,未来有可能进一步裁员,以应对大流行导致的市场需求下滑。

几乎与此同时,埃孚也对外宣布,因为疫情导致的需求下滑,该公司在2025年前裁员1.5万人,约占目前总员工数量的10%。

这些一度强势、且常年利润颇丰的大玩家们,此前比拼的,是谁的更锋利,谁的铁骑更威猛。现如今承压于现金流与业务转型,大家关注的维度早就变了,当下最关心的,是口袋的深度,是盾牌的厚实,以及,谁能在保证基本盘的基础上活得更长久。

疫情压顶,巨鳄也焦虑

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Elmar?Degenhart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里告诉员工,公司拟启动一项高达数亿欧元的成本节约,并不排除进一步裁员的可能性。这位掌门人表示,这样的决策非常痛苦,但管理层别无选择,目前,公司无法对部分岗位提供任何就业保障。

虽然大陆集团的发言人拒绝就该报道予以置评,但早在今年3月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就有高管透露了即将考虑中期市场发展情况、顺势进一步削减成本的。

大环境并不乐观。

随着肺炎蔓延至欧洲,德国作为传统的汽车产业强国,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已急剧放缓,4月份的汽车销量甚至一度暴跌78%。一方面,这和收紧经济措施脱不了干系,而终端门店的关闭和邻国的持续封锁也给销售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默克尔(Angela?Merkel)曾在德国启动了耗资13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但相关政策却忽视了车企对激励措施和特殊待遇的呼吁。

据外媒报道,大陆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对的财政刺激措施并不满意,他甚至对外直接表态,称一系列政策不会拉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们已经放弃了对经济刺激方案的期待,不能指望从政客那里得到任何复苏的帮助。”

就在最近,埃孚对外发布了一份战略收缩的备忘录,由于疫情对新车产销的影响,该公司在2025年前裁员1.5万人,约占目前总员工数量的10%。

在一封致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埃孚宣布这一轮的裁撤员工将覆盖1.2万至1.5万人,其中将有一半在德国。根据该公司的最新年度财报,截至2019年底,他们全球范围内公拥有员工14.8万人,这意味着,将近10%的员工将受到裁员波及。

"由于客户需求冻结,我们在2020年将出现严重的财务亏损。"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Wolf-Henning?Scheider在一份电子邮件备忘录中写道,这些损失倒逼着他们财务独立,着手应对现金流或将出现的潜在问题。危机将持续更长时间,即使到了2022年,预计埃孚也将很难达到既定的销售目标。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这些昔日从不缺钱的大玩家们,现如今也因为资金问题,狠下心来缩减业务规模,并对部分非核心业务按下“暂停键”。

今年5月初,博世首席执行官Volkmar?Denner就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导致汽车行业对诸多问题的长期预设产生质疑,比如自动驾驶和全球化,而疫情的全面影响则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全知晓。

受疫情的持续冲击,大陆集团原在2020年投资的新信息技术项目、扩大工厂产能的,以及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部分投资都已被暂时搁置。

目前,公司无法确认重新启动这些重点业务的具体时间,但首席财务官Wolfgang?Schaefer却对自动驾驶业务的暂时搁置持乐观态度,"如果针对L4和L5级自动驾驶的投资推迟六个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市场,因为这一新兴领域的黄金市场在10年后才会出现。"

黯淡的第一季度业绩

疫情冲击,零部件企业的财报数据十分惨淡。

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大陆集团的销售额为98.4亿欧元,虽然高于此前的内部预期,但依旧低于去年同期的110亿欧元。此外,该集团当季息税前利润降至4.3亿欧元,而2019年同期,这一数据为8.2亿欧元,下滑幅度高达47%。

大陆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的大环境依旧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如生产中断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仍很难预判,对供应链和市场需求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超出该公司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核心市场受到疫情封锁禁令的冲击,大陆预计第二季度的业绩将会更糟,继第一季度投资额26%的削减之后,他们将继续寻求20%的投资收缩。

截至今年4月,博世因疫情已累计被迫关闭了全球约100家工厂,该公司发言人曾透露,即使所有工厂恢复正常运营,每天正常生产3亿件零部件,冠状危机也会在其他方面留下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季度,博世销售额同比下滑?7.3%,最严重的3?月份则同比减少了17%。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大环境的影响,该公司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的累计产量将同比下降至少20%。

法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佛吉亚(Faurecia)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该公司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3.5%,降至43.3亿欧元。

今年3月份,该公司放弃了此前的财务目标,并申请了高达8亿欧元的。根据佛吉亚的预估,第二季度因疫情的持续冲击,欧洲和北美的市场形势将更为严峻,这种被动的情况只有等下半年才会有所改善。

法国零部件巨头法雷奥(Valeo)也在4月表示,面对新官肺炎引发的产销危机,该公司已取大幅削减成本等措施,在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他们的营收从2019年的48.4亿欧元下降到44.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8%。

这家供应商表示,鉴于第二季度和下半年或将面临疫情相关的更多不确定性,他们暂停发布任何2020年的业绩预期。截至4月,肺炎的危机已导致法雷奥主要市场的生产线和展厅陆续关闭,亚洲(包括中国市场在内)、中东以及太平洋地区的销售额降幅最大。

虽然法雷奥发言人在公布季度业绩时表示,该公司还有23亿欧元未动用的信贷额度,有足够的先进流动性来承受疫情危机。但是在4月初,法雷奥获得了10亿欧元的额外信贷额度,而首席执行官在内的一众高管也已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减薪。

左手举债,右手收购

从财报数据看,博格华纳第一季度的业绩也不尽理想,净销售额为22.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净利润为1.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跌19%。

由于肺炎引发的供应链难题,博格华纳还暂时削减了公司高管以及董事会成员约20%的薪资,并暂时将受薪员工的基本工资下调10%。为了改善公司现金流,该公司已于今年3月调整了循环信贷额度,提高到15亿美元,及至4月底,博格华纳又拿到7.5亿美元的延期。

尽管如此,博格华纳依旧对外表示,在解决了与德尔福(Delphi?Technologies)的争端之后,他们有望在2020下半年之前完成对后者的收购。

收购德尔福,这将成为博格华纳最近10年最大的一笔交易,旨在强化德尔福在电力电子方面的专长,并优化博格华纳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组合。业内普遍认为,对德尔福的收购,巩固了博格华纳作为电气化解决方案全套供应商的未来领导地位。

左手举债,右手收购,博格华纳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根据《汽车公社》的不完全统计,为了提前抢滩电气化、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的利好,今年以来,零部件巨头们从未停止过并购和资本运作的步伐。

虽然面临着业绩瓶颈和现金流等难题,埃孚依旧在5月底以7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商用车零部件供应商威伯科(Wabco)。在业界看来,虽然两家公司早在2019年3月就已达成相关协议,但在疫情肆虐、财务数据暗淡的当下,埃孚的收购行为依旧承担了一定风险。

今年2月,法国供应商佛吉亚宣布完成对SAS的收购,并以2.25亿欧元从大陆集团手里购回剩下50%的股份。

4月中旬,米其林宣布与瑞典初创公司Enviro签署了长期合作意向书,拟收购公司20%的股份,总计约300万欧元,成为后者最大的股东。米其林此举,意在布局轮胎回收产业,并为可持续性的产品组合奠定技术和研发基础。

收购与整合,只是自我革命的一部分。

伴随着行业拐点的到来,零部件巨头们也开始不断“瘦身”,纷纷出售或剥离那些在中长期战略规划中不重要的部门,以集中资金。这也催生了维宁尔(奥托立夫的前电子部门)、德尔福科技(德尔福汽车的前动力总成部门)和安道拓(江森自控的前座椅部门)等新兴公司。

当然,在整体行业趋势下行的大环境下,类似的剥离行动往往也不容易一帆风顺。就拿大陆集团来说,他们一直筹备着剥离其动力总成部门,原本希望在今年上半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但考虑到利润大幅下滑,他们不得不推迟相关上市至2020年。

没有料到的是,肺炎重创整个产业链条,该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做出最坏的决定:今年暂时不实施分拆的决定,直至市场和资本环境改善,再另行考虑。

传统燃油时代,收获暴利的零部件巨头们就像一辆辆高速行驶的大巴,一直以来都在平顺的轨道上享受业界眼红的行业红利。

但是在增长引擎纷纷哑火的当下,这些高速行驶的大巴们不得不在“新四化”的拐点调整轨道,扭转方向,甚至不惜抛售资产轻装前行,以应付转型带来的技术和资本危机。

肺炎的出现,让身处拐点的大巴们又一次陷入泥潭,它们无法继续保持着昔日的高速运转,而驶出泥潭的努力,既考验决策者的格局,亦关乎企业自身在技术、战略和资金方面的实力。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