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配件全球化购会普及吗?

2.补链/强链/固链 汽车业转型“三重奏”

3.汽车配件的发展短板有哪些?

4.想做汽配行业,不知前景如何,求大神意见

5.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6.湖北的零部件厂商复工,全球汽车产业链终于又可以运转了

7.新能源汽车行业概览,产业链上中下游

8.工信部:多省市全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_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分析

转眼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但回想起年初国内疫情爆发之际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所面临的糟糕境况,相信很多业内人士仍然历历在目,例如持续延迟复工导致企业生产和交付无法正常进行,业绩出现大幅下滑,降薪裁员频繁等等。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境况已逐步好转。

发展环境改善,行业景气度上行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国汽车销量可谓逐月攀升,“金九银十”势头更足。据中汽协数据,今年9月,我国汽车销量达256.5万辆,环比增长17.4%,同比增长12.8%,10月延续增长态势,汽车销量达到257.3万辆,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12.5%。

从累计销量来看,我国汽车销量年度降幅也正处于不断收窄状态。数据显示,1-10月汽车累计销量达1969.9万辆,同比下降4.7%,降幅与1-9月相比收窄2.2个百分点。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从目前形势看,预计2020年汽车产销降幅将会在5%以内。

零部件行业作为整车的上游,景气度与下游整车销量密切相关,因此在汽车销量连续回暖的背景之下,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加快复苏。这从自主零部件企业三季报中便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汽车零部件板块145家公司,今年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990.04亿元,同比增长13.51%,归母净利润109.24亿元,同比增长35.83%。

当然,中国零部件行业境况的好转与海外车市的恢复情况也不无关系。从海外车市来看,尽管部分区域疫情一再反弹,但总体来说,疫情影响正逐步消退,车市景气度也有所回升。综合各国汽车协会数据,今年10月,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新车销量同比均实现增长,较此前有所改善。这意味着,一部分在海外设有业务布局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所受影响减少,业绩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外需的逐步复苏使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板块表现得以拉升。据中信证券分析,进入三季度,海外疫情逐渐趋缓,海外汽车销量开始恢复,欧洲车市7月销量同比增速转正,北美车市8月销量同比增速转正,这导致欧洲和北美汽车产销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且9月缺口进一步拉大,海外补库存需求强烈。而与此同时,海外供应链受疫情影响,短期内重新组织生产难度较大,供给能力恢复有限,这就增加了对进口零部件的需求,在这一情况之下,国内出口型零部件企业受益。

回顾此前,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长,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成功融入世界零部件购体系,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额也呈递增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由129.59亿美元上升至530.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95%。

尽管在疫情发生之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出口量明显下降,但基于外需逐步恢复,最近几个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情况已有明显好转。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已连续三个月(8-10月)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2.2%、22.7%、31.3%,增速不断提升。

发展动力充足,后续形势被看好

进入2020年,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国家及各地方相继出台各式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范围涵盖新车购置补贴、增加号牌指标、鼓励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浙商证券认为,相关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有望带动国内汽车“更新潮”的提前到来。

就今年四季度而言,乘联会指出,车市面临众多利好。首先,经济持续向好增长。其次,今年新品上市的节奏延到三季度,真正上量要到四季度。此外,各地政策持续发力,且基本在12月到期,随着时间临近,消费者购车抢政策末班车的效应更明显。该机构认为,四季度车市增速将接近三季度。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四季度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乘用车方面,9月下旬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推动了企业新品的全面投放,叠加各地促进消费政策的延续,都将对市场产生利好影响。

国内车市增长势头依旧强劲,有望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后续发展。华西证券研报显示,需求提振驱动三季报板块业绩明显好转,行业重回周期性复苏通道,预计2020四季度销量增速将达10%,对应2020全年增速-6%,2021年销量增速约为10%,并带动上游零部件、下游经销商环节景气度回升。

除此之外,国泰君安分析人士认为,外需复苏有望拉动汽车零部件业绩高增,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实现三个月提速,且后续叠加海外库存低位需求复苏,零部件细分存在持续高增长并超市场预期的可能。

中商产业研究院则指出,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的发展速度趋于稳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万亿元,同比增长7%。虽然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行业放缓,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且有一定增长空间,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趋于良好,预计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5万亿元。

该机构还指出,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创新要素已经形成一定积累,创新环境逐步向好,相关财政和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故长期向好势头不变,中国汽车行业也将从过去的做大规模向做强实力转变。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在汽车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国际平均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无论从我国汽车行业增长空间,还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规律来看,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仍有巨大空间。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境况转好,后势可期,然而挑战犹存,例如疫情反弹的风险、新兴国家的崛起等等。举例来说,现如今,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促使许多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别处。亚洲其他地区凭借更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已经加入竞争,争相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场地,越南、印度和泰国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格局逐渐削弱了中国的地位。对此,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配件全球化购会普及吗?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梳理: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优质企业集聚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经营情况:上汽集团综合实力强劲

有关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业绩情况,上汽集团(600104.SH)的核心业务营收最高,超过400亿元;理想汽车(02015.HK)、蔚来-SW(09866.HK)等企业的毛利水平较高,超过60%;产销规模以上汽集团(600104.SH)、比亚迪(002594.SZ)、广汽集团(601238.SH)较高;研发投入强度北汽蓝谷(600733.SH)等企业较高。

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未来规划情况:核心技术增强,配套设施完善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结合目前充电桩、整车成熟程度等方面因素,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待提高。未来,相关企业将在核心技术增强、充电桩增设、车辆的高端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布局。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补链/强链/固链 汽车业转型“三重奏”

汽车配件全球化购将成为潮流,但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将实行零部件全球化购。但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和质优价廉的特点短时期内不可能一下转变,因此汽车零部件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购商对于中国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强与外资在国内的工厂的沟通提高后者对于出口的积极性;分散购目的地,与其它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购的进程。

据分析,尽管国际购商对于中国购日趋谨慎,但未来十年内,出口和国际化仍将是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的主旋律。

汽车配件的发展短板有哪些?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一场疫情让平稳岁月里看似完善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变得千疮百孔,叠加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汽车产业链遇到了新风险,造成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同时,中国汽车供应链大而不强、存在短板以及“卡脖子”问题,在此次疫情下被凸显和放大。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区域化将被重塑,这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

多重压力的叠加下,整零关系需要如何重构?汽车供应链要如何进行迭代升级和风险管控?不确定时代的汽车供应链进化之路究竟通往何方?我们从10月21日-22日举办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洞察到,补链、强链和固链是接下来中国汽车供应链需要的“三重奏”。

■补链:摆脱严重依赖进口

汽车供应链环节上的一个突发会以较快的速度传导给上下游企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会很快影响汽车供应链的其它企业,导致上下游企业生产延迟或停产。

疫情后,整个行业开始反思汽车供应链安全问题,相互依存的全球产业链受到重构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生产装备70%左右依赖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生产装备80%左右依赖进口,汽车研发、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90%左右依赖进口,特种功能材料则几乎100%依赖进口。

“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他人”是摆在汽车产业链面前的一道坎儿。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在中低端徘徊,“能用钱买来的我们都买来了,但有三类东西我们永远也买不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在大会上表示。

这三类“买不来”的技术分别是工业专用材料、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在工业专用材料领域,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去开发创新,但做出来的东西‘形似神不似’,可靠性、精确度、使用寿命都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陈斌如是说,“在工业软件方面,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控制、经营管理等软件和系统大多依靠进口,机电一体化困难重重,两化融合推进至今仍存在‘貌合神离’的现象,两大行业交叉领域存在研发空白。”

实际上,国内“卡脖子”技术远远不止以上三个。中汽协曾对国内近100家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其中二三十家企业提到了海外零部件供应可能会对整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芯片。

“汽车上所用的电子相关芯片,整个市值大概2800亿元,但国内芯片只供货了约150亿元的产值,仅占6%,缺口非常大。”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乘用车事业群购中心负责人杨红坤表示,“正因为此,比亚迪成立了几个合资公司,对现有的供应链做了一个更好的补缺。”

这些“空白”对汽车产业链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国需要及时“补链”。大会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年度重磅行业报告——《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这份报告,汇集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对业内企业和行业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强链:传统零部件积极转型

零部件企业的强大一定是在自由市场激烈拼杀之后,才能建立起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汽车供应链在“新四化”的冲击下加速重塑,传统零部件企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艰难的转型升级之痛。

有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其中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3700多家。“在新技术变革以及零部件出口量的减少下,大部分传统零部件企业业务萎缩,效益快速下滑。再加上融资贵、融资难,中小型企业根本无力转型升级,面临被集体淘汰的严峻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表示。

实践证明,整车的竞争实力往往取决于供应链的竞争实力。“德系和日系的强大竟争力,除了人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两者都具有强大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而且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点值得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高度关注和学习。”罗军民强调。

在强链方面,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新能源技术是突破点。不止是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萎缩的同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火热展开。比如,欧盟在未来2年推动200亿欧元的清洁能源汽车购;在2020年12月31日前,德国纯电动汽车增值税降至16%。同时,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也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正集体发力,展出的车型中40%车型为新能源汽车,而在160辆新能源车中,147辆为中国车企生产。

“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所占的比例可达44%左右。”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作以上预测。他指出,整个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在未来十年时间将一半的动力总成系统进行切换。重要的是,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寻找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相应的高价值领域,同时实现相应的转型,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动作。

零部件的产品价值正逐步从传统的硬件向持续的软件服务转变,需要考虑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巨头强势进入汽车产业链,推出Harmony车机与OS操作系统的智能座舱,以感知与控制为核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机械部件与功率部件、端云协同与控制融合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此外,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本土初创企业,成功开发出车规级自动驾驶AI芯片也值得一提。其征程2芯片已应用于长安UNI-T量产车型,达到L2以上自动驾驶水平,征程3芯片也已搭载在奇瑞蚂蚁车型,达到L3级自动驾驶水平。

『长安UNI-T』

会上专家评价:华为、地平线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是中国汽车的希望!“目前,汽车链正处在产品创新向整体架构创新这一个转型的过渡阶段。”郑赟强调,“同时,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未来的十年,我们一定会看到有至少两到三家非常强势的新玩家进入到这个领域,给现有的竞争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固链:以国内市场循环为主体

实际上,自给自足并不能保证巩固安全。疫情之下,供应链“稳健”更为重要。即发生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必须有办法获得必不可少的供应,尽管部分生产中断,但能够迅速恢复生产。

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表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今年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的“六保”重要措施之一,这一项措施对汽车产业尤为重要。他表示,“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要以国内统一大市场循环为主体,不能局限于某个地区市场。”

为了应对风险挑战,瞄准安全可控,全球汽车供应链也进入区域重构。“近年来,全球产业重构、“逆全球化”、加之部分海外市场相继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回迁本土。未来可能呈现北美、亚洲、欧洲等几大区域汽车供应链的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对此表示。

整零协同创新,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得到大会上各专家一致认可。罗军民认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存发展的新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与大力支持。同时,零部件企业应该向整车企业开放更多的技术,整车企业应该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永和提出观点,自主并不一定代表所有的东西都自己研发。外资供应商也面临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所以下一步应该从角度,更加开放,吸引更多的跨国零部件企业来国内投资。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珠海英博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宏鑫,他指出,“产业链要健全,做到可控就行,并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可以将供应链做个‘备份’,自己什么都干,会因为成本太高而把自己做死。”

作为全球零部件巨头,博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值得国内零部件企业学习。“过去二三十年,汽车供应链的背后逻辑有两点:一是全球化生产,二是以精益生产为导向的成本控制。”博世亚太区企业传播与事务副总裁蒋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疫情后,大家是否会愿意牺牲一些成本,打造更多的一些安全系数,能使供应链更稳定,我觉得这是可能发生的,但时间可能需要3-5年。”

■结语:

目前来看,虽然依然有潜在危机存在,但整个汽车产业链正努力摆脱疫情阴霾,逐渐向好发展。当前汽车产业的“整零”关系正处于深度重塑的最佳窗口期,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零部件企业一定是更有实力的,也一定会更受整车企业倚重。

对于国内汽车行业来说,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加快高附加值零部件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速度,提升零部件供应安全,让中国汽车产业链做到大而强,或是所有人的课题。(文/汽车之家?彭斐)

想做汽配行业,不知前景如何,求大神意见

短板一,回收量不够,制约再制造企业持续发展。政策上的限制也让汽车零部件数量偏小。根据仍在实施的院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在内的“五大总成”必须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但实际上,在这些总成中,有不少是可以再制造的。这就从政策上造成了再制造企业回收量不够。短板二,再制造行业秩序混乱,正规企业面临“杂牌军”的不良竞争。对于正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来说,回收报废企业的价格一般是按照废铁的市场价格执行。以一辆面临报废的捷达轿车为例,公司支付给车主的费用在1000元左右。而一些缺乏资质的小作坊,则依靠私卖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获取巨大的利益。以一辆10吨报废货车为例,因为“五大总成”按规定不能出售,正规企业在拆解后主要靠卖废钢来获益,最多卖两万元,收购价不能超过1.2万元,否则算上成本、税收,就会亏损。但地下拆解厂完全能够以两万元甚至以上的价格收购,因为至少违规出售“五大总成”,就可以大赚一笔,如大货车发动机可卖7000元,后桥就能卖8000元,这样下来一辆车卖到2.5万元甚至更高并不难。短板三,国内再制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社会对于再制造行业认可度低,阻碍了该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据介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失效零件的再制造加工或替换、产品再装配,最终经严格测试后出厂进入到市场。事实上,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起步晚,设备相对落后,最主要的还是投入成本太高,单靠企业本身负担压力很大,这导致国内再制造行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在技术和质量上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即使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试点企业中,仍然有一些在使用相对落后的尺寸修理和换件修理的方法,再制造率很低。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跨国汽车公司的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逐步转向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此产业链分工背景下,汽车零部件提供商依存于单一整车厂及零部件生产地域化的分工模式发生改变,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趋于独立化。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32117亿元,同比增长10.47%。预计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营业额增速将达到7.1%,营业额预计将达到40047亿元。2012年至今,我国零部件制造业产值占汽车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与海外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加之传统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上述因素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球整车厂商对国内汽车零部件购途径的青睐,

国家颁布的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对提升零部件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

国家的政策支持

汽车零部件压铸企业生产经营既受到压铸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影响,

也对汽车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敏感。汽车工业提升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及鼓励政策,对汽车工业及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实现产品升级

随着我国逐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面对日益削弱的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市场竞争及其空间挤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必要通过强化技术开发和完善产品结构, 实现向系统开发、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方向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提升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地位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

汽车轻量化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在排放标准愈发严格的大环境下,轻量化作为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已被社会公众、部门以及各大汽车生产厂商所广泛接受,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铝合金压铸件以质量轻、性价比高的优势已逐步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占领主导地位。通过提高用铝比例实现汽车轻量化是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最现实的选择,不断提高的汽车用铝量将使得铝合金压铸件的市场空间持续增长。

湖北的零部件厂商复工,全球汽车产业链终于又可以运转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进入飞跃式的增长期。从2001年的16.32亿美元到2011年的521.93亿美元,11年间,出口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汽车零部件集聚地带,即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

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增长约22.52%,高于整车销售的增长率,实现销售额178.91亿元,工业总产值19885.43亿元,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反映行业该年产销规模有所扩张。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至652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有望达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需求将达到255亿元,产值可望超过3.5万亿元。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车轮、轮胎、玻璃、制动系统领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竞争的锤炼,研发能力、产品品质、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业也从过去主攻售后市场、贴牌代工进入到跨国车企的全球配套购系统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2012年初,宁波华翔宣布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GmbH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 IndustrieplastGmbH资产和业务;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汽车门锁制造企业——凯毅德公司100%股权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重组行为让我国汽车零部件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玻璃、轮胎、车轮及挂车零部件这些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的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的日趋激烈,这类产品利润率很低。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电子仪表和变速器总成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小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积累资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

新能源汽车行业概览,产业链上中下游

一副产自湖北武汉制动系统空气软管的断供,直接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san)向其位于马来西亚、美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的全球工厂发出停产警告。

这便是中国湖北——这个几乎所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们仰仗的零部件生产“大后方”因疫情停产,对全球汽车产业链所施加的“蝴蝶效应”。湖北零部件制造产业圈群踩下的急刹车,让德、美、法、日、韩的汽车企业们,瞬间陷入停摆桎梏。

全球汽车的“骨骼基地”

按国家编制零配件目录编号计算,汽车零部件总成共74种,其中每个总成部件的零件组成数量少则十几,多则上千。倘若将互换及通用标准件,如螺栓、螺母和垫片等一同计算在内,一辆普通家用汽车上,大约装载两万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

两万个零件构架成了一台汽车基础的“骨骼结构”,而这些“骨骼”中的每一块,都需要有相应专业级供应商进行配套生产。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结果,中国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超过10万家,跨国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万家。截止去年12月底,湖北省工商登记在册的零部件集成及配件生产企业总计6025家。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在全国103个汽车零部件开发区中,湖北省以13个开发区的数量位列安徽省(15个)之后,排名第二。其中襄阳市以4个开发区位列湖北省内数量第一,黄冈市以3个开发区紧随其后,十堰市和武汉市有2个,石首市和黄石市分别有1个。

除国家级开发区外,湖北还拥有诸如武汉东湖汽车产业园、金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洪山产业园、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孝感零部件产业园。

湖北汽车工业协会透露说,湖北省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家,包括博世、德尔福、法雷奥、伟巴斯特、霍尼韦尔、格特拉克、埃孚和电装等知名海外汽车零部件巨擘都在湖北纵深布局多年。

其余包括大冶汉龙发动机、三环集团、上海纳铁福、均胜电子、湖北齐星、冠捷显示和福耀玻璃等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也都在湖北扎下了根。

这其中,创建于1923年的法国的零部件巨头法雷奥(Valeo)是最早进入湖北的领军者,也是湖北引入的首批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1994年,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以合资形式在荆州落地,成为法雷奥在华首批工厂。2004年,法雷奥在武汉设立了第一个开发汽车照明的技术中心。随后,法雷奥在湖北布局包括空调、车灯照明、动力总成热系统、车灯业务技术中心在内的业务板块。去年10月,法雷奥中国研发中心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

目前,法雷奥在湖北省共有四座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员工总数1900余人。在接受媒体访时,法雷奥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位于湖北荆州的两座工厂已于2月21日正式复工,前期复工为特批,负责救护车及相关抗疫生产。荆州两座工厂复工率达90%以上。武汉两座工厂已在3月中旬逐步复产复工,现处于生产爬坡阶段。”

深耕汽车驱动领域的美国零部件企业博格华纳位于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的工厂在3月中旬正式复工,目前朝着全面复工的状态推进。“工厂现在主要按照客户订单的优先排序进行生产,”博格华纳武汉工厂总经理佘涛在接受《楚天都市报》访时说,“取小批量进行。”

博世中国公关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生产转向系统的武汉博世华域基本复工了。但是产能每个工厂情况不一样。整体来说,供应链不是问题。现在主要是看汽车市场需求端。”

零部件企业优先复产,全球产业链企稳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核心要地,湖北零部件企业的重新启动,格外牵动人心。

3月13日的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要支持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先复工复产。

辛国斌介绍,湖北是中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基地,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大众、宝马、现代汽车等一些跨国公司都提出,由于有一些零部件是在湖北生产的,企业的备货存货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复工复产,企业将面临停工和停产的窘境。

国内也有一些汽车企业的配套厂商在湖北,其中广汽集团在国内的400多家供应商中就有156家零部件企业位于湖北。

针对这种情况,工信部一方面组织湖北主管部门,会同企业启动库存紧急保供,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韩国现代为例,其在国内的线束生产配套企业分别位于湖北和山东,由于线束供应导致现代停产。

于是,工信部协商有关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优先解决这些企业的“堵点”和问题,目前韩国现代生产经营秩序已恢复正常。

“从目前来看,湖北省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在有序复工复产。中国汽车产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在有序推进,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辛国斌表示。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2019年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额超过60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对外出口占40%。更有资料显示,全球八成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

就在支持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先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召开前的一周,满载着9200个汽车座框骨架与9520个背框骨架的41074次列车从武汉全速驶出,目的地是位于吉林春市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装卸基地。

这是自武汉因疫情实行的交通管控以来,第一列出发的、运输着汽车零部件与希望的列车。

普华永道中国在2月13日发布的《汽车行业应对疫情挑战四大举措》报告中指出,“全球前十供应商约40%的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处于重灾区。由于汽车产业高度融合且相互依赖度高,短期替换供应商可能性较低,导致重点疫情区域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受阻。”

德勤管理咨询战略和运营团队合伙人冯莉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访时表示,“疫情对行业的长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经营性风险,二是‘断供’可能带来的供应链替代和松动风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则认为,“疫情不会改变湖北在全国重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地位。湖北零部件产业已经形成集群优势。生产恢复后,鉴于湖北的重要产业地位、运输中心地位等,零部件供应的经济技术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工信部:多省市全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第一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概览。

新能源汽车指的是使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也就是汽油以及柴油等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4年的7.8万辆上涨到2018年的127万辆,年复合增长率在100.9%。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渐成熟,上游以及下游协同合作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工艺将得到改良以及提升。与此同时,建设智能化工厂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

新能源汽车分为三种,分别是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有燃料电池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汽车市场最多见的新能源汽车类别。

纯电动汽车指的是驱动力完全由电能供给,由电机驱动的汽车。电机的驱动电能来自车载充电储能系统或是其他能量储存装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可以至少从可消耗燃料以及可再充电能,也就是能量储存装置两种车载储存的能量里面得到动力的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身上既有汽车发动机,也有电动机,车身除了有汽油加注口,还有外接电源接口,能够为电池充电。燃料电池汽车指的是把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单一动力源,或是把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可充电储能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源的电动汽车,现在的燃料电池汽车主要动力来源是氢气。

第二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是矿产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所需要的基础原材料涵盖锂、铜、锰、钴、镍、石墨和稀土,还有其他矿料。

汽车动力电池的基本材料部件涵盖正极材料以及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我国的汽车动力电池主要是锂电池,车用动力电池涵盖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材料电池,还有锰酸锂电池和钴酸锂、钛酸锂电池等种类。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电池正极材料,二者在乘用车行业的装机总量已经突破9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游是关键零部件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涵盖动力电池以及驱动电池,还有电控系统。近几年,我国动力电池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很大,例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比亚迪作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公司占据较大优势,其中,宁德时代在锂电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突破八成,有垄断市场的绝对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是整车制造领域,参与者主要是国有整车公司,例如北汽蓝谷和中通客车、厦门金龙为主,其他有比亚迪以及新势力,例如蔚来和小鹏等

易车讯?3月下旬以来,国内疫情多发对汽车产业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院决策部署,迅速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努力维护产业平稳运行。相关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有效帮助企业打通堵点卡点,全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上海:以点带链、以链带面加快推进汽车产业链复工复产

上海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镇,汽车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1%,一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面对疫情扩散,上海坚定不移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布2版《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以保障上汽集团、特斯拉连续稳定生产为抓手,以点带链,建立红灯供应商(库存小于3天)专项协调机制,累计发布4批白名单(涉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约1500家),建成7个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恢复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以链带面,助力全国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截至5月19日,上汽集团、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自复工以来,累计分别实现整车下线2.1万辆和2.6万辆;全市已有1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大陆泰密克、上海变速器等一批零部件供应商复工并提升产能,保障了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国内车企产业链供应链逐渐恢复稳定。

江苏:依托专班解决红黄灯供应商问题,有力保障省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

为应对疫情对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省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机制下,专门设立汽车产业链协调保供工作组,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络机制,重点监测红灯(库存小于3天)、黄灯(库存小于7天)供应商,精准开展协调,按照“能复尽复”“快批快复”的要求,“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并通过推行封闭生产、加快物流通行证审批流程、开展专人点对点物流引导、科学指导企业疫情防控等多种举措,有力保障省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需求。

目前,全省已累计协调推动超过13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和物流保通保畅,仅昆山、太仓地区4月下旬就向上海发出汽车零部件600余车次,保障全国16个省市60余家整车企业正常生产。

浙江:建立两个名单,用好两个平台,上半年汽车产业增长依然可期

面对疫情影响,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迅速启动汽车产业链保障应急工作机制。建立两个名单:梳理形成“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白名单”企业601家,摸排建立“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214家,省市县联动加强疫情防控、助企纾困等服务保障。用好两个平台:综合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和浙江省“产业链一键通运输保障平台”,收到413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诉求千余件,安排专人对诉求事项逐一协调落实。

4月,浙江省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势增长,产销同别增长1.3倍和1.2倍,成为提振浙江省汽车产业的关键力量。1—4月,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销同别增长2.4倍和2.1倍。5月浙江省汽车产业正缓慢回升,上半年汽车产业增长依然可期。

安徽:服务大局 主动作为 全力保障汽车产业安全稳定发展

服务大局,做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涉及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问题的协调工作。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确立专人负责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把相关问题迅速分办至有关市主管部门,推动解决。截至目前,已累计协调解决60余个问题清单。

主动作为,保障省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稳定生产。积极加强产业链跨省间的线下沟通协调。帮助江淮、蔚来、比亚迪、奇瑞、弗迪电池等重点企业协调解决40余家上游供应商跨省运输困难和生产组织供应等问题。召开两场省内芯车对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定汽车产业发展。1—4月,全省汽车产量48.58万辆,同比增长0.5%。

四川:坚守防疫、纾困解难,为车企打通保供“生命线”

4月中旬,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影响的冲击凸显。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紧急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供应链物流运输绿色通道,仅用5天时间,即于4月23日建成物流中转站,依托中转站形成了闭环管理的物流运输绿色通道。同时积极对接上海、江苏等地,协调推动相关零部件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和产品发运。截至5月19日,已累计进站车辆123辆,出站车辆116辆,打通了物流保供“生命线”。

此外,先后出台《抓好疫情防控促进工业企业稳产增产工作指引》《全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六条措施》等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线上对接平台作用,推动近3500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上云,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