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汽车零配件,比如后视镜,在国内现在市场环境下的前景怎么样?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国内相关企业?

2.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3.汽车产业集群提高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推进了什么发展

4.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行业如何入门

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家_汽车零部件群

[汽车之家?新闻]毋庸置疑,车展的主角是汽车主机厂和新车型,今年北京车展上130多款新车上市/首发,着实让人大饱眼福。不过在这些新车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却经常容易被外界忽视的角色——零部件供应商。他们不仅支撑着汽车产品的现在,也预示着汽车科技的未来。只是由于零部件商并不直接接触个人消费者,因此往往不被我们知晓,成为了“产品背后的产品”。

但在今年北京车展上,汽车智能化的趋势被进一步放大,前沿技术被人们热衷和讨论。作为此次车展主展区“唯三”的供应商——华为、博世、地平线的展台人气大涨,其展出的前沿科技也吸引了不少人的驻足和关注。编辑走访一圈后,除了偶遇不少汽车圈大佬,对汽车零部件这个行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满满黑科技,谁说零部件展台没人气?

先交代一下零部件展商的参展位置。这次北京车展其实设置了专属的零部件展区,就位于整个会展中心西边外侧展区,博格华纳、海纳川、万得集团、精进电动、华阳集团、亚太股份等中外知名零部件企业,纷纷展示了各自的前沿科技和核心产品,是看重“技术派”的观众更为流连的地方。相较而言,位于主展区内的三家零部件展商——华为、博世、地平线明显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和条件,不仅与一个个车企、一台台新车成为“邻居”,而且在展台设计、布展规模、人流量上也更引人关注。

首先,华为展台的人气非常高,吸引了不少车企、媒体、观众的关注。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本身“HUAWEI”LOGO的认知度就较高。自从华为开始拓展汽车业务,经营范围新增汽车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研发后,其立志要“帮助车企造好车”从目标变成了实践,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华为布局越来越多。不过对于汽车行业之外的用户来说,在车展时看到华为也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情。例如一个正在旁边看车的大爷抬头看到华为的LOGO后就跟同伴连说了三遍:“华为,华为,华为”。从语气上可以判断出,他对于华为参加车展颇为惊讶,也许下意识还是在想:“这不是车展吗?华为跟车有啥关系?”果然,下一秒,他就与同伴一同进入展台一探究竟了。

走进华为展台,可以看到“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几个醒目的大字,昭示了华为入局汽车行业的使命和愿景。展台正中间是一辆透明的模型车,分区域展示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电动等方案。其中mPower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BMS、车载充电系统、电驱动系统、充电模块等,吸引了很多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续航人群的关注。据悉,华为的直流快充模块最大功率可以达到30kW,最快明年下半年可量产落地。

转完一圈后发现,最受欢迎的当属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华为智能座舱开发平台基于鸿蒙车机OS系统打造,接口支持3屏显示(最大4K),7摄像头输入,具有丰富的CAN/FD/LIN/ETH车辆网络接口。在具体应用方面,这一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融合了出游、通勤等全方位出行场景,拥有多项交互功能,如人脸识别、信号灯提示、AR抬头显示、手动拖拽操控停车、视线跟踪、语音理解、分区拾音、AI助理、无线充电、手势拍照、疲劳监测等等,可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对接。

距离华为展台不远的,是博世展台。博世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行业有着深厚的技术和经验,也是车展的常客。这次博世展台的位置紧邻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的高合汽车,而后者最近也处在一个高光期:就在9月24日,高合汽车首款量产车型——高合HiPhi?X正式上市,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68.00、80.00万元,该车的定位、设计、定价一时间引起不少讨论。新车的一大特点是配备了NT展翼门,使其辨识度非常高,在车展现场也十分拉风。

博世展台主色调是白色,充满了简洁、科技的氛围。展台上展示了十余项技术和产品,覆盖博世新一代雷达及摄像头、自动驾驶的车辆定位、国六排放法规系统解决方案、燃料电池-电驱动等方方面面。每个小桌子上的展品都是一个细分领域,看起来相当的专业。展台来来往往的还有不少外国人,多种语言交织着去沟通,国际范儿十足。

概括来说,这次博世展台的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靠近中间的位置有一台搭载了智能车辆远程标定系统的模型车,用以介绍博世远程车辆标定解决方案。由此,标定工程师可远程获取测试车辆的状态和数据,并远程下发新的测试任务和标定数据给司机和测试车辆,帮助整车厂建立有效的测试/标定的评估体系,提高整车标定效率和降低测试费用。

另一个亮点则是博世展示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很多专业人士特意来与这个成果合影留念,可见地位之重要。据悉,碳化硅功率器件与传统硅基材料产品相比,可以实现更高开关频率,保持较低能量损耗和较小芯片面积,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增加高达6%的续航里程。展会现场,博世展示了750V和1200V碳化硅MOET,应用于逆变器、DC/DC转换器以及电动/混动车辆的车载充电器中。

地平线的参展位置设在华为、博世的隔壁展馆。其展区的主色调是蓝色,突出科技感和未来感。地平线是一家实现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量产前装的企业,合作车企包括长安、红旗、奥迪、上汽、广汽、比亚迪等等。定位AI芯片赋能者的地平线在此次车展上发布了新一代高效能车载AI芯片征程3,并展示了一系列智能驾驶落地成果,具体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两大解决方案。展台二楼两侧放着红旗、长安的量产车,均与地平线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此外,展台上还播放着一段奥迪中国首次在国内实际高速公路场景进行乘用车编队L4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演示的片段,其也搭载了地平线的芯片,并进行了合作开发。而地平线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也已经在理想ONE、长安UNI-T上落地应用。

据地平线工作人员介绍,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了诸多常见、但又经常会出现用户痛点的功能,例如其可实现多模块语音分离,避免驾驶员、乘客多人同时说话时影响对车机的语音控制;此外还有驾驶员视线追踪,以便于车机对驾驶员的状态可以短时间内做出反馈。

■大佬云集,谈生意的“秘密”场所

逛完三家零部件展台后的直观感受是,这三家企业的调性和风格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华为展台比较热闹和新鲜;博世展台比较务实和严肃;地平线展台则充满热情和科技范儿。而从共同点来看,他们都有一个特点:车企大佬云集。当然了,这其实才是他们参加车展的更重要的任务所在。作为车企背后的支持者,零部件企业参展并不存在与车企竞争和斗艳的成分,反而是要借这个机会与现有伙伴深化合作,与新伙伴沟通交流,收获更多主机厂的订单。

在就近原则、前沿技术猎奇等综合因素下,不少汽车圈大佬来到这几家零部件展台参观。最夸张的当属华为,媒体日当天下午,忙完了上午发布会的车企高层纷纷前往华为展台体验智能座舱,由于前来参观了解的人太多,不少车企提前“预约”时间,来早或未经预约前来的,只能“碰运气”了。为了统一管理,展台门口已经有华为的专人“把守”,座舱里面则有华为工作人员轮流讲解。

在编辑参观的40分钟时间内,就见到多个熟悉的面孔,例如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况锦文、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等,还有一位北汽的领导。他们都前来了解华为的前沿技术和产品,以期建立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徐直军也来自家展台了解现场情况,更把现场的氛围提升了一个level。

相较于华为展台,博世展台则稍显严肃,更像一个技术交流会。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等高层也忙着接待来访者、与现场工作人员沟通展台情况。自家展台就在隔壁的华人运通创始人、董事长丁磊也专程前来与博世高层进行了洽谈。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楼设置了十多个展台,但很多重量级来访者都被请到二楼“坐一坐”。其中一个来访者问到:“这产品不都在一楼吗”?博世的人则一边领路一边打趣着说:“楼上才是‘黑科技’”。不得不说,保密工作做的也是十分到位。

而地平线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如华为和博世,但作为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量产前装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小觑。也正是因为企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地平线的工作人员对于媒体、参观者的到来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希望可以把已经取得的成果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地平线的技术和产品。在编辑参观期间,看到了同在E2馆参展的新宝骏的高层到地平线参观沟通,后者对地平线展出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十分感兴趣。

■零部件企业未来趋势:从幕后走到台前

也许有的人会奇怪,偌大的主展区,为何只有三家零部件企业参展?其他零部件展商为何不参与下呢?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此次北京车展设有一个单独的零部件展区,有不少知名零部件商在这里参展,只不过零部件展区更侧重于技术展示,人流量和热闹程度远不如主展区。

此次北京车展只有“唯三”的零部件展商选择了在主展区参展,这里面可能有几点原因。首先,对于大多数零部件展商来说,它们最需要吸引的不是C端个人用户,而是车企。例如一家国内做传感器的企业告诉我们,他们本来参与北京车展,展位也在主展区,但在这之前,他们希望通过北京车展达成的市场推广目标已经都达成了,因此决定不再参展了。

此外,疫情也许影响了一部分企业的参展,例如一家在零部件展区参展的企业告诉我们,他感觉今年参展人数整体少于去年;再次,对于部分零部件企业来说,其没有必要去选择价格更贵、面积更大的展台,因为暂时没有太强的宣传、推广的需要。也许对于华为、博世、地平线来说,更大的曝光量和人流量恰恰是其此刻需要去推进的任务。特别是华为,其涉足汽车业务以来,无论是长短期愿景还是布局都颇为高调,让更多人认识到零部件企业应该做什么、为企业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一改零部件商“供应”的角色,而是与车企沟通合作,定制化、针对性地去解决企业问题。从幕后到台前,这也许会是零部件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全文总结:

汽车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除了车企,零部件商也在面临更迭与抉择。从这次车展可以看到两个变化。一个是合作关系上,随着各家企业定制化需求的增加,零部件厂商也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与车企建立更加深入密切的合作,华为、博世反复强调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车,这也为其与企业建立更亲密无间的关系表达态度;二是自动驾驶已毋庸置疑是未来趋势,但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当下,希望率先实现一些量产功能。这其中,智能座舱是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华为、博世、地平线均有所涉足,以期抢占先机,在实现智能座舱量产应用的同时,无限靠近真正自动驾驶的未来。(文/汽车之家?才丽媛、耿源)

传统的汽车零配件,比如后视镜,在国内现在市场环境下的前景怎么样?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国内相关企业?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和其他机构。J A 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PeterKnorringa和J¨org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详见表1)。

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又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详见表2)。

表1 产业集群分类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 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

主要特征 以中小企业居多;

专业化性强;

地方竞争激烈,合作网络;

基于信任的关系 以中小企业居多;

依赖外部企业;

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 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

明显的等级制度

主要优点 柔性专业化;

产品质量高;

创新潜力大 成本优势;

技能/隐性知识 成本优势;

柔性;大企业作用重要

主要弱点 路径依赖;

面临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 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

有限的诀窍影响了竞争优势 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绩效

典型发展轨迹 停滞/衰退;

内部劳动分工的变迁;

部分活动外包给其他区域;

轮轴式结构的出现 升级;

前向和后向工序的整合,提供客户全套产品或服务 停滞/衰退(如果大企业衰退/停滞);

升级,内部分工变化

政策干预 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势;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 中小企业升级的典型工具(培训和技术扩散) 大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支持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实力

资料来源:PeterKnorringa/J¨orgMeyer Stamer.NewDimensionsinEnterpriseCo operationandDevel pment:FromClusterstoIndustrialDistricts.1998,(10)

表2 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其绩效 类型 自发的产业集群

非正式集群 有组织的产业集群 创新型集群

例子 加纳库马西SuameMagazine汽车零部件集群 尼日利亚Nnewi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 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意大利Belluno眼镜产业集群

关键参与者参与度 低 低到高 高

企业规模 个体、小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创新 几乎没有 有些 持续

信任 几乎没有 高 高

技能 低 中 高

技术 低 中 中

关联 有些 有些 广泛

合作 几乎没有 有些,不持续 高

竞争 高 高 中到高

产品创新 几乎没有 有些 持续

出口 几乎没有 中到高 高

资料来源:LynnMytelkaandFulviaFarinelli(2000)根据UNCTAD(1998P8)改编。

二、关于产业集群机理的研究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韦伯(AlfredWeber,192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随后,罗煦(AugustLosch,1954)、佛罗伦斯(P SargantFlorence,1948)对聚集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2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克鲁格曼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集聚模型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Andersen(1994)分析了传统的熊彼特主义分析创新关联度的不足,主张用演化经济学来分析创新关联度,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构筑了交互创新的两产业模型和三产业模型,探讨了创新关联和国际专业化问题。

UNCTAD(17)把企业间合作模式分为:群、网络和战略伙伴,探讨了不同合作模式对企业能力和竞争的作用,从、企业、中介机构的层次提出了政策建议。AlexHoen(19)从理论角度对群进行分类:群的概念分为微观层(企业群)、中观和宏观群(产业集群);群内企业通常通过创新链和产品链进行连接。Lynn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2000)用了不同于Markusen(1996)的产业集群分类方法,他们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MagnusHolmen和StaffanJacobsson(1998)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问题,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供应商关系是基于产品和产业对于确定基于知识外部性和扩散产业集群是不合适的,其提出了基于专利的确定产业集群的新方法。GabrielYoguel,MartaNovick和AnabelMarin(2000)通过对大众公司在阿根廷企业的研究,从生产网络(群)的角度探讨群内企业关联度、创新能力和社会管理技能(工作流程的组织和合同的形成机制)。J VernonHenderson、ZmarakShalizi和AnthonyJ Venables(2000)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SumaS Athreyr(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组织和集聚的关系。

AldoRomano、Giuseppina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他们突破传统的产业集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把产业集群置于全球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集群活动的空间。HenryG Overman、StephenRedding和AnthonyJ Venables(20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流的方式、要素价格和生产的区位问题,分析了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贸易成本影响贸易流,认为地理条件是要素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出了基于地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影响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机理。

三、关于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PhilippeMartin和GianmarcoI P Ottiano(2001)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AnthonyJ Venables(2001)认为,新技术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的依赖性;地理仍然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J Venables(200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CatherineBeaudry和PeterSwann(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集群正效应。D Norman和J Venables(2001)探讨了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经济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研究国家产业集群政策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关系,产业集群与世界经济最大化的关系后,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多而规模太小。

LuraPaija(2001)通过对芬兰ICT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认为ICT产业集群是芬兰基于知识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优化了芬兰的产业结构,构筑了芬兰国家竞争优势;并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回顾了ICT产业集群在芬兰的发展。

四、关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

DalumHolmen和Jacobsson(1999)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北日德兰半岛和瑞典西部知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MachielvanDijk和OnderNomaler(2000)不同于传统关注知识溢出和累积的思维,从供给方面解释产业动力学。他们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定消费者偏好多样化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学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LuciaCusmano(2000)探讨了企业的相关研究能力(即企业评价、整合和利用在交互作用中产生知识流的能力)在技术政策和合作研发方面的作用,其理论依据是演化经济学。把技术作为知识,以交互作用作为分析单位,定合作企业是异质的,具有互补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合作中,技术外部性导致的知识溢出是有成本的,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利用取决于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和研发的投入呈正相关。C J Caniels和A Romijn(2001)研究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来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聚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集群政策。

NicolaiJ Foss(1999)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领导能力在协调博弈中的作用,并认为共同的知识概念对于理解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NicolaiJ Foss(1999)比较了传统用来解释企业间关系的能力理论和组织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能力理论和经济学解释企业间关系的优点和不足。能力理论虽然可以解释企业间的合作,但是缺乏理论基础。CarlosQuandt(2000)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DirkMessner和Meyer Stamer(2000)则探讨了什么是网络、如何认识网络等问题,从三方面(即利益集团和决策风格、网络社会功能逻辑、七个网络的问题)对网络治理逻辑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了网络治理对产业集群和价值链的作用。JorgeBritto分析了企业间合作的网络形式,介绍了与网络结构特征相关的因素,探讨了网络竞争的决定因素。他把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分为四种:传统网络、技术结构网络、复杂技术网络和基于技术的网络。Meyer Stamer(2002)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

MarkLorenzen(1998)探讨了基于信任的信息成本,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类型的信任有不同的信息成本。所以,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信任具有相应的主导地位。通过实证分析,他研究了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成本特点,解释了不同的信任在不同产业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

4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五、关于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及产业政策建议

MichaelPeneder(19)在对澳大利亚产业集群政策进行了研究以后,认为群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确定最优的政策工具,对微观层次的系统反馈机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强调了消除制度障碍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迈克·E 波特(1998)认为,集群有利于区域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强调了集群在获取雇员和供应商、专业化信息、互补性、获取公共品方面的优势,探讨了区位选择、就地参与、集群升级和集体协作对提高集群竞争力的作用,回顾了传统产业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设计思路。ShoheiKaibori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KhalidNadvi和GerhardHalder(2002)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集群分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技术的角度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有相当多的联系,它们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他们用集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OECD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OECD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分配能力评价体系。在第二阶段则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第二阶段的研究主题是:制度的关联性;人力流动;创新企业行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研究的主题,其研究范围包括:集群的界定、集群的创新方式、创新风格、相同的群在不同国家的绩效研究及差异分析、产业集群的政策意义及产业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OECD对以下国家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丹麦、芬兰、瑞典、比利时、美国、英国和荷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认;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的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

六、集群的研究层次和方法及结论

1 群的分析层次和分析技术。

J A Robelandt和PimdenHertog把集群的分析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详见表3)。

表3 不同的群分析方法 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点

宏观层次(国家) 经济结构中产业关联度 国家/地区的专业化模式;大量的产品和工艺升级和创新

中观层次(产业) 在相似最终产品的产品链上不同阶段的产业内和产业间关联度 产业的SWOT分析和基准分析;探索创新的需求

微观层(企业) 企业间关联:专业供应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周 围战略性业务发展; 链的分析与管理; 合作创新项目开发

国外常用的产业群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2)图分析;(3)一致性分析;(4)案例研究方法。

2 集群研究结论。综上所述,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逻辑关系可用左图来表示: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的归纳。产业集群吸引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注意力,成为国外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目前理论仍落后于实践。尽管如此,产业集群的研究结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绩效。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发达国家传统的老工业区几乎都走过了一条创建、发展、繁荣、衰落、改造的轮回之路。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法国洛林工业区等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区均相继进行改造并取得了成效。笔者选取沈阳铁西工业区进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证研究。产业集群与老工业基地改造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是做什么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提及很多标杆企业,对你有帮助

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700万辆大关,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接近900万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作为其产业基础的汽车零部件行业,面对如此巨大的配套和售后服务市场将如何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较快,实现了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去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超过了111亿美元的进口总额。

汽车零部件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1世纪,汽车产业将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汽车零部件是整个汽车工业中的上游产业,它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汽车零部件行业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潜能。

2006年在统计的七大类汽车出口商品中,发动机,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汽车、摩托车轮胎和其他汽车相关商品等四大类商品出口创汇215.54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创汇总额的77%。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分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可以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信息化、快捷化的生产物流管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汽车产业集群提高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创新能力推进了什么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进入飞跃式的增长期。从2001年的16.32亿美元到2011年的521.93亿美元,11年间,出口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增。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逐渐发展壮大,围绕主机厂的零部件生产厂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企业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汽车零部件集聚地带,即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

六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1%,零部件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3%。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销售额增长约22.52%,高于整车销售的增长率,实现销售额178.91亿元,工业总产值19885.43亿元,均在上年基础上有较大增长,反映行业该年产销规模有所扩张。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计,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至652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有望达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需求将达到255亿元,产值可望超过3.5万亿元。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车轮、轮胎、玻璃、制动系统领域,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竞争的锤炼,研发能力、产品品质、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业也从过去主攻售后市场、贴牌代工进入到跨国车企的全球配套购系统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2012年初,宁波华翔宣布成功收购德国塞尔纳集团子公司塞尔纳GmbH及其下属塑料内饰配件企业IPG IndustrieplastGmbH资产和业务;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凌云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收购了德国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汽车门锁制造企业——凯毅德公司100%股权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重组行为让我国汽车零部件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玻璃、轮胎、车轮及挂车零部件这些都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的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的日趋激烈,这类产品利润率很低。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电子仪表和变速器总成等这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前瞻产业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小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积累资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海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

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行业如何入门

推进了汽车产业的领头作用以及工业超时代发展。

重庆代表企业:长安集团、长安福自达、长安铃木、力帆汽车等。

湖北代表企业:东风汽车、东风标致-雪铁龙、东风本田等。

安徽代表企业:奇瑞、江淮。

扩展资料

历经60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形成具备生产多种轿车、载货车、客车和专用汽车,汽油与柴油车用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相关工业、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汽车金融及保险等完整汽车产业体系,为汽车工业展打下了基础。

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

基本前提:1、拥有ISO9001质量体系;最好通过ts16949认证,汽车行业较高标准的质量体系;

2、有配套主机厂能力(生产能力,供货周期,2-6账期)。

开拓流程:一、宣传树立企业形象,作出行业认可口碑很好的品牌

1、汽车行业媒体(网站、杂志、会刊等)广告;

2、参加汽车相关展览会,提别是与所生产零部件有紧密联系的展会;

3、专业论坛会议等,一般都与展会同期同地举办;

4、所属专业的购会。

二、找到目标客户群

1、客户分类(区域,不同产品线)

2、经常访问行业专业网站,目标客户网站,了解新项目,了解购周期;

三、找到具体客户负责购或配套管理部门负责人

1、每家年度订货会一定要参加;

2、每年行业举办的零部件、配件展会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