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批发行业_汽车零部件批发转型案例
1.海立股份汽车零部件业务取得突破 收购马瑞利“香港”60%股权
2.从制造汽车到创造汽车——奇瑞转型十年的光荣与使命
导?读
传统零部件的转型升级如巨轮掉头,新方向既是当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转型的行动和阵痛相生相伴。
遭遇“史上最难”困局
近年来,几乎所有传统零部件企业都眼睁睁看着传统车相关业务日益萎缩。在这场以动力系统为开端的巨变中,?从传统“三大件”到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原内燃机等市场日渐缩小,?燃油车上的1?万多个零部件到电动车上已经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大量传统零部件在电动化时代将濒临消失。主流汽车集团在加速转型与瘦身,以通用汽车为例,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通用所有车型产品线中削减了3500?种零部件,对零部件的需求量降幅超过10%。
无论是新“四化”还是新“五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都在不断深入,大量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原有格局与边界,产业链上游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承受巨大的冲击。
挑战不止这些。全球车市“寒”气逼人,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蔓延的疫情放大了原有问题与矛盾,多家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国内不少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面临断供风险,产业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损失无法估算,企业生存环境之艰难前所未有。
如何突破这一“史上最难”困局?在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传统零部件企业未来之路”这一主题论坛备受关注,成为每家传统企业的灵魂之问。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和平认为,“在前几年,如果没有跟上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过几年发生变化,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向死而生,或可柳暗花明。
“这个变就是在找死。”?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立群对当前的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虽然不敢言已经找到了成功之路,但他深知,?不去找“死”,不做出颠覆性改变,就不会有新的“生”,就不能继续生存100?年。
跟上新时代步伐,延续企业荣耀和生命力,即使在异常艰难的2020?年,?传统零部件企业也在快马加鞭,拆分合并、“软”“硬”兼施,不断为转型升级提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整车的发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兴林认为,当前整车新“五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共识,零部件发展就要按照“趋势性、领先性、系统化”进行布局。具体而言,趋势性就是把握整车的技术升级趋势和产业生态演进的趋势,系统化就是要适应整车平台化开发的需要,形成为整车提供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整车企业需要拥有和整车同步开发能力的技术伙伴型企业。”
在产品供应上,传统零部件企业需要紧跟整车企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调整。安波福连接器系统中国区总经理沈国樑表示:“我们提供的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车用连接器,已开始供应很多电子类产品,例如车载的无线充电、新能源汽车的插座。还会涉及芯片和软件,不再是单纯注塑、冲压类传统工艺(产品)。
追溯到研发生产模式上,“这场挑战于整车企业而言,卖车已经不是它价值变现的终点,而是起点。”周立群分析指出,大型整车企业已经在做智能、软件等相关服务。近几年出现的造车新势力,在颠覆原有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模式的同时,也定义了零部件的走向。传统系统供应商提前两三年开发出系统产品,再介绍给整车厂的这种模式已经一去不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业内人士发现,以规模效应取胜的业务模式未来也不再有效。在整体市场增长放缓特别是零增长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供应商以规模效应弥补行业负面影响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引领电动化
作为整条产业链上贯穿汽车上下游的关键节点,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要推动传统领域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还要牵头加速向新“四化”转型。
近年全球汽车排放污染物标准日趋严苛,国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大加速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转型,?汽车电气化趋势日渐明朗,?进一步刺激了传统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的神经。众多大型零部件企业纷纷将研发向电动化等领域大力倾斜,拆分传统业务,启动裁员或对传统业务人员进行转型培训。例如大陆集团曾明确对外表示不再投资内燃机相关零部件,把更多放在电动传动系统上。
将电动化或智能化等需要大量投资的业务拆分出来并独立上市,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许多零部件巨头共同的选择。一方面,这样可以为新兴业务提供更多的资金、与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船大掉头难的考虑。
至少在短期内,各项电动化的相关技术,包括核心“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仍处于成长阶段,锂离子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及增程式等多种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众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从而纷纷发力,但涉及具体方向,又增加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困惑与难度。
作为国内发动机领域的双龙之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林志强就认为:“未来的动力市场,肯定是一个多元化市场,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动力组合。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的提升效率空间,会长久存在。将来无论什么新技术应用,一定不是简单的拼装式,而是高度集成式。我们各个产业链如果识别了未来市场的需求,借助原来的产业技术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一定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把握智能化
依托电动汽车这一当前最佳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开发应用更加顺畅深入。不少传统零部件巨头为此押下重注,先后并购科技企业或设立新业务部门。例如博世单独设立了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每年用于软件技术研发的投资可达30?亿欧元。德尔福拆分后留下了聚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安波福,法雷奥也将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发展核心。
“软件定义汽车”正成为未来车企与零部件企业转型的核心主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汽车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软件技术,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软件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对我们既产生了威胁,也产生了机会。”作为汽车电子行业位居前列的企业,惠州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兼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杨勇表示,智能汽车的核心元素——软件变得非常重要。过去在汽车行业,对软件只涉及开发费用。但是现在软件已经慢慢显出价值,整车厂愿意为软件支付包括服务在内的价格,软件模式已基本成熟。虽然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被威胁、竞争力被打散,“但只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就能从扩大的市场里面获得更大的利益。”
杨勇认为,对硬件部分,要遵从工业化特征,即垂直整合、规模化效益和精益生产等,提供标准化产品。而软件或应用部分,要遵从智能化特征,通过数据在线、智能算法、网络协同等,在未来的软件和服务上产生更大的价值,?真正获取这部分增量市场带给企业的价值。
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一趋势需要从设计开发到组织运作全面转型,应对集成复杂度更高的升级与创新。杨勇表示,?“我们和车厂的项目开展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想法就是交钥匙,现在我们是紧密嵌入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产品运营组织能力。”
“整车厂开始重新思考软件到底是自建还是购,可能将重新定位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的关系。”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分析指出,整车厂在软件开发方面不是强项,如何调整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相应的投资以更好应对这种趋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供应商可以考虑针对主机厂新设立的软件相关部门,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中进行相应的配合。零部件企业需要在机械、软件比例控制上尽早布局,?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这一趋势下,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不会是唯一参与者,大量跨界企业已经进入。转型中的传统零部件企业正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升级智能制?
对于当前新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个基本问题应当深入考虑,即“车是干什么的”?陈和平认为,如果车是给人用的,就要进一步思考哪些东西一定会存在,哪些东西可能会消失,例如50?年后可能还没有更好的取代轮胎、座椅的方式。因此,他建议,零部件企业应当对自己的产品和细分行业进行评估,对于继续存在的,企业要思考如何“做精”,“这也是机会”。
智能制造正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供应链内部来讲,质量和成本是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内部效率?”沈国樑的答案是“工厂的硬件要升级”,他指出,工厂硬件升级的重点是整个产线的效率提升,包括怎样配备自动化产线、怎样提升物流效率、如何升级运营管理水平等。“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整合整个生产过程、运营管理和物流。”
据沈国樑透露,3?年前安波福就已经提出建设智能化工厂的目标,也响应了中国工业4.0?的号召。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精益生产2.0。据了解,安波福强化了从手工产线向半自动、全自动化转换,调整了产品和产线之间的规划,把原来按产品进行产线规划改造成按工艺流程布局产线,把相同工艺流程的产品放在一个产线上完成。并在模具产出效率方面大有提升,例如从原来一次冲一个产品,现在开发成一次冲八个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还介绍说,安波福在不断扩大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例如对所有的注塑机、冲压机进行联网系统管理,对所有的工艺设备进行监控、质量控制和追溯,将关键指标数字化。此外,为更好提升数字化管理,安波福正在建造一个12,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全自动无人仓库,预计2021?年6月完工。
作为全球最大的铝车轮、铝制底盘供应商,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黄小兵认为:“我们需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高质量发展,真正走出去。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做到两化融合,要很好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并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生产模式。”
中信戴卡也在深入推进企业内部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不能停留在车间里,不能停留在生产环节。”?黄小兵表示,?中信戴卡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提出了围绕建设“高度柔性的单品海量”汽车轻量化产品平台的目标,紧紧抓住效率、成本与质量优化三方面,以人、机、料、法、环、数为抓手,结合包括机器人、数控、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据了解,?“DMS中信戴卡智能化数字制造系统”?包括智能营销、智能研发、智能运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决策,通过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打造有中信戴卡特色的智慧工厂。
“我们的所有制造基地里80%?以上的生产设备是已经联网的,这些生产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云脑之上,不断通过数据来改善生产质量和效率。”据黄小兵介绍,中信戴卡在工业大数据方面正进行广泛探索,与上下游客户、供应商深入合作,更好协同应对市场的变化。
在找准方向及时调整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地将新技术融合到现有产业,让技术服务产业,激发新动能,创造新价值,?传统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化新技术浪潮中获得一席之地,要做的不止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还有更多变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建议,“传统零部件产业进入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供应链协同、整零深度合作、多技术融合,让产业焕发新的青春。”
本期深度报道系列文章:
深度报道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深度报道打造新优势:汽车供应链“十四五”晋级路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1月刊,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立股份汽车零部件业务取得突破 收购马瑞利“香港”60%股权
2017年9月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Delphi),将其动力总成业务部独立,成立单独公司并起名为「德尔福科技公司」,专注于内燃机、软件控制及电气化;母公司则正式更名为「安波福(Aptiv)」,聚焦于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业务。德尔福对此的解释是,「两个独立的、且拥有良好的公司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去进行投资,从而谋求比今天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更丰厚的利润回报。」
但其实从2018年两家公司的营收差异(安波福:144亿美元、德尔福科技:48.6亿美元)就可以看出,此次拆分并不均等,安波福(Aptiv)才是公司未来的重点与希望,也是德尔福对于自动驾驶的一次All?in。可见,面临汽车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德尔福早已察觉并快速调转了船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年年初德尔福科技会愿意被博格华纳全资收购了。毕竟在传统内燃机行业前景不被看好的时候,被收购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而且拆分后的安波福(Aptiv)已经是独立实体运营,德尔福科技被收购不会影响到它。
「备注:下文中,德尔福指代在公司拆分前,安波福则指代在公司拆分后。」
德尔福的自动驾驶之路
作为美国曾经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面,安波福并不算后来者。从2007年的DARPA挑战赛开始,德尔福的工程师们就开始了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的开发。2015年1月,德尔福发布了基于其ADAS系统基础的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在城市道路进行演示。
2015年3月,德尔福完成了历史上首次横穿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的自动驾驶测试,测试车辆横跨全美?1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沿途经历了各种实际驾驶条件的考验,包括交通转盘、施工区、桥梁、隧道、其它危险驾驶车辆的影响和不同的天气等,行程近3400英里(5000公里),其中99%的路程都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完成。
此次测试能够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Ottomatika团队的参与,所以在2015年8月,德尔福以3200万美元的价格将Ottomatika收之麾下。Ottomatika?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探索如何商业化自动驾驶技术而成立的初创公司。2016年1月,德尔福又推出了车车通讯(V2V)、车与基础设施通讯(V2I)、车与行人通讯(V2P)等「车联一切」的车辆通讯解决方案,并将其集成到自动驾驶系统中,成为首个在自动驾驶平台上集成V2X技术的公司。
2017年1月,德尔福与Mobileye共同演示了合作开发的「中央传感定位与规划系统」(CSLP),展示了在当时最复杂道路状况下的自动驾驶(包括与其它车辆和行人共享路面的城市公路、没有卫星信号的隧道、上下匝道及高速公路)。同年10年,安波福宣布斥资4.5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创业公司NuTonomy。而NuTonomy是全球第一家向公众开放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
2018年5月,安波福与美国第二大网约车服务商Lyft合作,在投放30辆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继波士顿、新加坡、匹兹堡之后,成为安波福主要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开发城市。根据Lyft官方公布的消息,截至今年2月份,该项目已经完成了10万次自动驾驶出行,98%的乘客在5星评级中给出了满分评价。
可以看出,其实从2015年开始,德尔福就已经在大幅调整公司的战略布局了。
收购、投资、合作、开放
为了进一步壮大自身自动驾驶的实力,安波福一直没有停止收购与投资。在自动驾驶领域,德尔福收购了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商Ottomatika、数据服务商Control-Tec?和Movimento公司以及自动驾驶软件解决方案NuTonomy公司,与高频连接技术公司罗森伯格(Rosenberger)、信号处理技术公司Valens、车辆数据公司Otonomo、黑莓QNX等达成合作。在激光雷达方面,安波福并没有直接进行收购,而是战略投资了Quanergy、Innoviz、LeddarTech,这三家公司虽都是进行固态激光雷达的开发,但在最终产品定位上有所不同。
中国作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最大的市场之一,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安波福宣布将其?L4?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正式落地中国,同时在上海建立自动驾驶技术中心。而早在10年前,安波福就已在国内建立了ADAS团队,目前已有数百人,其中大部分是算法和软件工程师,这些年来积累的大量经验和针对国内路况的测试数据,对未来本土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去年9月23日,安波福宣布与现代集团牵手,成立了自动驾驶合资公司。联合声明中写道,现代汽车集团和安波福将各自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并且合资公司的估值将达到40亿美元。声明称,安波福不会向合资企业出资现金,但将贡献其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大约700名「致力于开发可扩展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员工。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旗下子公司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和现代摩比斯将共同出资16亿美元现金和价值4亿美元的车辆工程服务、研发和知识产权。
合资公司的总部设在波士顿,由安波福自动驾驶移动出行业务总裁Karl?Iagnemma领导,同时在美国和亚洲设立技术中心。显然,零部件企业与车企携手成立合资公司推进自动驾驶,不失为实现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有效捷径之一。
但安波福也知道,要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单单依靠一家企业是很难实现的,所以除了主动出击,在2019年3月,安波福宣布,将全面开放其自动驾驶汽车开源数据集nuScenes。在此之前,行业内只有部分数据开源以供研究之用。据安波福称,nuScenes分为1000个“场景”,其数据集中来自波士顿和新加坡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囊括了城市环境中一些最为复杂的驾驶场景。nuScenes数据集包括140万张图像、39万个激光雷达扫描和140万个人工标注的3D物体边界框。
电动汽车架构
在今年的CES上,安波福正式推出其智能汽车架构设计(SVATM),力图打破目前传统汽车架构的瓶颈,为下一代智能汽车提供可升级的架构空间。该架构不仅有助于打造功能丰富、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可帮助车辆达到最严格的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标准,其可持续扩展的开放平台,也可降低车主的总拥有成本。
「汽车制造商需要一种全新的车辆架构,才能解锁软件创新,并真正实现在CES上展示的各种创新概念。」安波福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vin?Clark(凯文?克拉克)表示。「作为一家在汽车大脑和神经系统领域拥有独特地位的完整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知道智能汽车架构是实现未来移动出行的正确途径。」
安波福表示,电气化、安全自动化、互联性这些汽车行业的大趋势正为汽车架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车载功能不断增加,目前的汽车架构已经不堪负荷,超越了临界点。安波福的基本观点是在当前汽车四化的大趋势下,汽车制造本身应摒弃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基础电气架构,开始用新一代智能汽车设计与架构方式。
现实情况也确实是如此。燃油车平台与电动车平台由于设计侧重点的不同,在兼容上存在困难,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多数车企认为,「油改电」和兼容化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最终还是要开发出真正符合电动汽车架构逻辑的「新平台」。而安波福的智能汽车架构设计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空缺。
目前,安波福业内领先的高级主动安全技术已被全球20家汽车制造商用。安波福还在美国和亚洲运营着L4级自动驾驶车队。与传统零部件公司相比,安波福特点鲜明,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9年3月14日,美国市场研究机构Nigant?Research发布的最新版本自动驾驶竞争力排行榜中,安波福排名第四,紧跟谷歌Waymo、通用Cruise、福特Argo?AI三巨头之后,可见,安波福的未来实力并不会比曾经的德尔福差。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从制造汽车到创造汽车——奇瑞转型十年的光荣与使命
车家号的网友,大家好!今天选车网为您带来马瑞利汽车的最新消息,请点击关注选车网,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汽车资讯。
近日,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海立股份)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公司汽车零部件产业,努力将海立股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企业,公司拟收购马瑞利(香港)60%的股权。
根据交易方案,这次业务重组,交易价格为3.04亿美元基础金额经过交割日价格调整后的金额的60%,并且本次交易金额最终不超过2.03亿美元。
自2015年,海立股份就引入民营资本,推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业务发展上就开始多元化格局,将单一的压缩机业务发展成“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
选车君观点:这次重组有利于海立股份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和创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月2日消息,奇瑞控股集团8月份销售汽车64403辆,其中奇瑞汽车销售40207辆,同比劲增21.1%。继7月份实现正增长之后,奇瑞汽车又实现销量增长。可见,奇瑞已经走出了疫情的阴霾。
在车市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奇瑞能够率先实现正增长,说明奇瑞十年前种下的转型果子已经成熟了,技术转型战略取得了成功。不过,新的时代背景下,奇瑞又有了新的使命和挑战,奇瑞想成为真正的汽车巨头依然任重道远。
龙头转型,拥抱互联网思维
奇瑞汽车曾经是自主品牌销量老大,而且连续多年称王,风头无两。就在销量持续增长过程中,奇瑞高管洞察到自身增速的变化、对手策略的变化,敏锐意识到,市场、消费者需求都变了,过去的老路走不通了。于是,奇瑞果断的开启了转型之路。
如今,10年过去了,奇瑞的产品线、产品定位和面貌都已经焕然一新,每个细分市场都只保留了一款产品,精心打磨,告别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混乱局面——多生孩子没有合力打别人,经常是自己先打起来了。我们能够看出,奇瑞的产品策略融入了互联网的爆款思维。
打开任意一家垂直汽车网站的车型库都能清楚地看到奇瑞汽车的全部在售车系只有7个。瑞虎、艾瑞泽两条产品线分别对应SUV、轿车,非常清晰。
SUV系列从瑞虎3X开始,到最高的瑞虎8,只有5个车系,却覆盖A0级到B级,且风格各具特色,跨界、时尚、稳健皆存,而且价格上也拉开了梯度,充分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轿车只有艾瑞泽GX和艾瑞泽5两个车系,瞄准市场最热门的A级和A+级市场。逐渐凋零的A00级市场以及自主品牌尚未形成气候的B级市场都战略性放弃了。之所以说战略性放弃,是因为奇瑞早就有生产B级甚至C级车的能力,比如早年的东方之子、G5、G6等车型。
主打高端化的子品牌星途产品也是少而精,而且定位非常谨慎,与瑞虎系列有所衔接,意在能让用户能感知,接受。
精简产品线之后,奇瑞旗下的产品区隔更显著,特点更鲜明。消费者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降低在两款车型之间反复纠结的概率。A3、A5、旗云2、旗云3、E5数款车型共同抢夺A级车市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同时,奇瑞车型的生命周期延长,持续更新换代,可以积累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口碑,为后续车型做保障,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成功概率。比如瑞虎,已经成为中国车市生命力最久的车型品牌之一了。
当然,产品线优化、产品定位准确,只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它的诞生过程,少不了奇瑞在背后的努力。
从制造汽车到创造汽车
“不要告诉我世界是怎样的,要告诉我如何创造世界。”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大学校园兴起的美国嬉皮士思潮诞生出的一句醒世名言。奇瑞汽车的经营思想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从开始的逆向仿制走到正向研发之路。
从2010年开始,奇瑞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制造汽车到创造汽车的转变。2013年7月,在艾瑞泽7上市发布会上,尹同跃激动地说,我们学会了造车。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自主品牌尚未达到奇瑞十年前的视野格局高度。
奇瑞的造车之路从逆向起家。逆向研发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捷径”,只需要一个几百人的团队对目标车型进行拆解,逆向测绘,然后进行仿制,替代一些零部件,就可以组装出一辆车。
逆向虽快,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无法积累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技术的积累和传承。就像吃方便面,一时充饥尚可,但没有什么营养,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逆向的原型车各不相同,车型和车型之间彼此没有联系,几乎没有什么零件可以通用。因此每一个车型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每一款新车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顾这种模式下的研发人员冗杂,开销自然不菲。
更重要的是,这样造出来的车品质非常落后,是“小毛病”多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对逆向的过程中,或者为了避免侵权,或者为了适配自己的发动机,势必会进行一些修改,这就改变了原型车的结构,踵而来的就是很多让工程师头疼的毛病,很难解决。
认识到逆向难以长展之后,奇瑞高层决意进行模式上的更新,要走正向研发的路,进行一个体系化的建设。只有真正掌握“创造汽车”的方法,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好车,才能让奇瑞走得更远。
在产品开发环节,奇瑞建立了产品开发管理中心和各技术中心交叉协作的矩阵式产品开发模式,形成整车产品开发“V”字型研发体系与流程——这彻底改变了以往为逆向研发而搭建的体系架构,为奇瑞走正向研发道路,打造高质量、高品质产品、树立卓越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奇瑞的V字型开发流程纳入了市场、消费者的因素,因此奇瑞的新产品从立项开始就有了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然后通过国际化的标准开发流程定义并开发出满足要求的新产品。
正向研发的T1X平台也让奇瑞的产品之间有了联系,系统、零件都有了相通之处,避免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开发成本也得以降低。
在产品制造环节,奇瑞在自主品牌中率先建立了全球统一标准的生产管理体系——CPS(奇瑞生产方式),进一步保证了奇瑞产品的全球品质。
奇瑞甚至喊出口号,宁可只要质量,不要数量,也要把产品的质量搞上去。在正向研发体系和全新管理模式的加持下,奇瑞的新车质量得到了权威机构的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在经历了三年多的转型之后,2014年奇瑞的质量就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法国益普索咨询和汽车之家联合发布的《2014年整车质量报告》排行显示,奇瑞获得自主品牌第2名。瑞虎3、瑞虎5,艾瑞泽7,3款主力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都位于自主品牌第1名。
2019年J.D.Power最新数据显示,奇瑞IQS(新车质量调研)得分92,已达到合资品牌水平。
除了质量,奇瑞汽车的性能也提升明显。第三代ACTECO?1.6TGDI发动机是奇瑞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发动机,被评选为“中国心”2019年度十佳发动机。其1马力最大功率、290Nm最大扭矩的强悍动力性能笑傲江湖,超过37%的热效率足以媲美国际巨头同级产品。并且,奇瑞提供10年/100km的超长质保,足见耐久性之出色。
奇瑞全新一代瑞虎8用了这台发动机,在“世界十佳变速器”加持下,百公里加速8.9秒,百公里综合油耗7.4L。这个性能和油耗水平,对于一辆B级SUV来说难能可贵。
可以看出经历了正向研发转型之后,奇瑞的品质、性能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全新的管理体系也令奇瑞的产品布局更合理,定位更精准,消费者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的提升——这从奇瑞逆势向上的销量就能看出来。
不过,这只是转型的第一站。想和国际知名汽车巨头正面竞争,奇瑞还需要解决一道难题,那就是品牌的问题。
奇瑞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尹同跃曾表示汽车企业的竞争不是销量的竞争而是能力的竞争。此言甚是,但是奇瑞也不能忽略,品牌建设能力也是汽车企业必须能力的一种。
尹同跃接受《中国经营报》访的时候表达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追求品质和品牌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奇瑞必须做品牌。
显然,尹同跃早就认识到了品牌问题。但是,奇瑞现在的做法依然是产品思维主导的品牌化,认为产品品质过关,品牌力自然就强大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每一个品牌成功的品牌都满足了人们一种特定的需求,或者说它本身具有某种特点,所以它才能独一无二。
买宝马的人,他期望能够得到操控卓越的驾驶乐趣;
买丰田的人,他期望得到稳定的质量;
买Jeep的人,他期望得到能翻山越领的忠诚伙伴。
那么奇瑞呢?人们为什么要买奇瑞,它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是质量好,还是性强,还是技术先进,还是操控给力,还是性价比高?
这个问题,奇瑞以及尹同跃从没有正面回答过。奇瑞汽车显示,奇瑞的愿景是“匠心打造卓越品牌”。但是奇瑞的卓越,具体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是奇瑞需要重点思考的,因为这个愿景是奇瑞品牌建设工作的纲领。模糊的愿景,意味着工作是没有明确目标的。研究院可能认为,性能强劲就是卓越;产品经理可能认为,工艺精良、空间大就是卓越;市场部可能认为,销量好就是卓绝……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更重要。消费者需要一个选择奇瑞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如果厂家不明确,不主动去引导和沟通,那么很多消费者是无法感知的。
只有奇瑞清楚的阐释品牌使命和品牌的价值主张之后,告诉人们奇瑞能满足人们什么样的需求,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奇瑞的品牌建设才能算是真正走上正轨,才有可能继续向前与国际品牌去做竞争。
上一个十年,奇瑞解决了研发和产品问题,这已经为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品牌主张和使命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品牌形象,值得奇瑞人在下一个十年去努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